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因运动、玩耍或意外摔倒导致牙齿完全脱落的情况并不少见。据统计,7~12岁儿童恒牙全脱位的发生率高达3.7%,其中上颌中切牙(俗称"门牙")占比最高,达到82.9%。面对这种紧急情况,家长的正确处理将直接影响牙齿再植的成功率。在临床诊疗中,我们也经常接诊因牙齿意外脱落而紧急就医的儿童患者。这些病例中,既有乳牙脱落,也有恒牙脱落的情况。由于牙齿类型不同,处理方式也各有差异。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常常会询问:"我对孩子牙齿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儿童牙齿意外脱落后家长应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
认识牙齿全脱位:不只是"掉牙"那么简单
牙齿全脱位是指牙齿受到外力撞击或创伤后完全脱离牙槽骨的情况。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学龄期儿童,尤其是8~10岁年龄段,此时恒前牙刚刚萌出,牙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抗外伤能力较弱。与普通的乳牙自然脱落不同,外伤性全脱位往往伴随牙周膜撕裂、牙槽骨骨折等损伤。
关键第一步:准确判断牙齿类型
人类一生会经历两副牙齿的更替:乳牙和恒牙。乳牙共20颗,恒牙则为28~32颗(含智齿)。儿童换牙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通常从6岁开始,持续至12~13岁。在此期间,乳牙会逐渐脱落,由恒牙替代。
(一)乳牙脱出:一般不复位,因为乳牙最终会被恒牙替换。建议拍片确定恒牙发育情况,并定期复查,直至新牙萌出即可。
(二)恒牙脱出:恒牙是伴随孩子一生的牙齿,应尽早再植,30分钟内再植的成功率较高。
恒牙脱落的黄金抢救期
治疗方法和预后效果主要取决于外伤牙的牙周膜受损程度;尽早再植是影响治疗成功的关键,牙齿脱出的时间越短,再植的成功率越高:5分钟内迅速再植,可实现理想的牙周膜愈合;15~30分钟内再植,成功率较高;干燥超过60分钟,牙周膜细胞则几乎不可能成活。
临床常见误区:这些错误做法会毁掉牙齿
部分家长会把脱出的牙齿包裹在干燥的纸巾或塑料袋中,这样会造成牙周膜细胞坏死,严重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治疗失败。
划重点:如何正确处理脱出的恒牙呢?
第一步:拾取脱落的牙齿
注意拾取方式:应握住牙冠部位(即牙齿露出牙龈的部分),避免触碰牙根。
第二步:清洁处理
使用生理盐水、牛奶或纯净水缓慢地冲洗牙齿的根部,注意不要刮擦牙根,不要晾干,避免损伤牙周膜。
第三步:保存牙齿立即就医
如果孩子配合,可以将牙齿轻轻放回牙槽窝;如果孩子不配合,或是牙齿放入时感觉有阻力,切勿强行放回,应将牙齿浸泡在生理盐水或常温牛奶中,以维持牙周膜细胞的活性,并尽快就诊。
温馨提示:牙齿意外脱落后,时间就是关键。建议家长在采取上述应急措施的同时,尽快将孩子送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治。让我们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健康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