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优  单位:彭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04
1

失眠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健康问题,据统计我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失眠不仅影响日间功能和生活质量,长期失眠还与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下降、认知障碍等多种健康问题密切相关。西医与中医在失眠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两种医学体系从不同视角解读失眠机制,形成了各具特色又互补融合的治疗方案。本文将从西医与中医两种医学体系的不同视角解读失眠,探讨失眠的中西医治疗。

西医视角:神经递质失衡与靶向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的核心机制涉及睡眠-觉醒神经调控网络的紊乱。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SCN)作为人体生物钟的“指挥中心”,通过调控γ-氨基丁酸(GABA)、五羟色胺(5-HT)等神经递质,维持正常的睡眠节律。当压力、衰老或疾病破坏这一平衡时,就会引发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等症状。

药物治疗是西医干预失眠的主要手段。苯二氮卓类药物(如艾司唑仑、氯硝西泮)通过增强GABA的抑制作用,快速诱导睡眠,但长期使用存在耐受性、依赖性及日间残留效应等弊端。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选择性作用于GABA-A受体α1亚基,在保持高效催眠的同时降低成瘾风险,成为目前一线推荐用药。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安眠药物都应遵循“最小有效剂量、短期使用、逐渐减停”的原则,避免形成药物依赖。除药物外,认知行为疗法(CBT-I)已被证实为非药物干预的“金标准”,尤其适用于慢性失眠,该疗法通过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放松训练等手段,重塑患者的睡眠认知与行为模式。

中医理论:阴阳失衡与整体调理

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中医认为,正常睡眠依赖于心神安宁、阴阳调和,若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打破这种平衡,导致阴盛阳衰、阴阳失交,就会出现失眠。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失眠的精髓,根据临床表现,中医将失眠分为多种证型,如肝火扰心型常见失眠多梦、易怒烦躁,常用龙胆泻肝汤疏肝泻火;心脾两虚型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伴心悸健忘,以归脾汤补益气血;心肾不交型多见早醒伴腰膝酸软,用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交通心肾;痰热扰心型则表现为睡眠不安、胸闷腹胀,选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节气血阴阳,是中医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穴位包括百会、神门、内关、安眠穴等,根据证型配伍不同穴位,如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肝郁化火加太冲、肝俞。此外,耳穴压豆、推拿按摩等外治法也通过体表刺激调节脏腑功能,体现了中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特色。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创新实践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已形成成熟的临床路径,结合治疗的核心原则是“优势互补、标本兼治、因人制宜”。对于急性失眠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先以西药快速控制症状,同时配合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待症状缓解后逐步减少西药用量,过渡到以中医为主的维持治疗。对于慢性失眠患者,可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和养生指导,从生理、心理、行为多方面综合干预。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从疗效上看,结合治疗既能快速缓解症状,又能长期稳定疗效;从安全性看,中药和针灸可以减少西药用量,降低药物依赖风险;从整体健康看,中医的调理作用可以改善患者整体体质和抗应激能力。

结语

从神经递质调节到阴阳平衡理论,从靶向药物治疗到整体辨证施治,西医与中医在失眠治疗领域各展所长。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方法叠加,而是在充分评估患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理论互鉴、技术融合,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整合治疗方案。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与跨学科合作的推进,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科学证据支撑中西医协同创新,为失眠患者带来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6-20
来源:云南省曲靖市...
2025-05-30
来源:百色市第二人...
2025-04-01
来源:​广东省河源...
2025-03-28
来源:柳州市中西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02
来源:上海市白茅岭...
2025-03-28
来源:广西崇左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