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6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一种由多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综合征,其特征是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无法满足身体代谢需要。患者常有呼吸困难、疲乏无力、水肿、运动耐量降低等症状。慢性心衰是长期的、反复发作的,如果管理不善,很容易造成反复住院治疗甚至威胁生命。所以科学地进行日常管理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进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规律用药与依从性
治疗慢性心衰不能脱离长期而有规律地使用药物,其中主要有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服用,不可自行增减用量或停用药物。不少患者由于症状减轻私自停药常引起心衰复发。为了提高依从性,患者可以采取记录服药时间、设定提醒或由家属监督等措施来保证不漏服药。如出现副作用或新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切勿自行更改治疗计划。
合理饮食与体重管理
饮食管理在慢性心衰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要限制钠盐的摄入量,以免水钠潴留加重心衰。通常的建议是,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应超过5克。饮水量要控制,特别是有明显水肿或者低钠血症的患者,饮水量一般以每天1500-2000毫升为限。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蛋、奶)、新鲜蔬果的摄入,避免油腻及高糖高脂食品。体重监控也至关重要,患者应当在每天的固定时段进行称重,如果在短时间内体重上升超出2公斤,应高度警惕体液潴留并迅速寻求医疗帮助。
运动与康复锻炼
适量锻炼有利于提高心肺功能、耐力和缓解焦虑抑郁。患者可以选择进行如散步、太极或轻度骑行这样的低强度有氧锻炼,每次大约持续20-40分钟,每周进行3-5次。在进行运动时,我们需要避免身体过度劳累,并始终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策略。如果在活动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或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康复训练中还有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呼吸训练对呼吸困难的改善很有帮助。
监测症状与自我评估
慢性心衰患者需学会积极观察并记录症状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夜憋惊醒、下肢水肿、体重改变及尿量的多寡。可以用“心衰自我管理日记”等来记录每天的体重、症状、服药等信息。通过自我评估,可以在症状加重初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措施以避免病情急性发作。
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
慢性心衰是一种长期疾病,患者常有焦虑、抑郁、无助等症状。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家属要给予患者足够的理解与陪伴,鼓励患者积极地面对病情。患者还可以参加心衰病友群,交流心得体会,相互扶持。如有明显抑郁应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者给予药物治疗。社会、社区医疗机构还应当开展康复指导和随访服务,协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慢性病的生活。
戒烟限酒与健康生活方式
烟草所含有害物质可增加血管损伤及心脏负担,酒精过多可引起心肌损伤或使心衰加重。所以患者必须完全戒烟并严格限制饮酒。同时要有规律的生活,切忌熬夜、过劳。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因呼吸道感染往往是心衰急性恶化的诱发因素。
定期复查与随访
慢性心衰患者要遵照医嘱,定期做心脏彩超、心电图及血生化检查以监测心功能及药物的疗效。定期随访可协助医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避免心衰加重。通常情况下,建议稳定期的患者每隔3-6个月进行一次复查;如果最近的症状恶化或者药物调整应该减少随访间隔。有些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脏起搏器或CRT、ICD等设备的植入,这需要他们进行长时间的跟踪和监控。
急性加重的预警信号
患者及其家属要熟悉心衰急骤恶化的“红旗信号”,其主要表现为:体重增加快、下肢或腹部水肿显著、呼吸困难、晚上经常憋醒、尿量显著减少、有持续性胸痛或晕厥。出现上述症状后应立即就诊,以免耽误治疗时间。及时鉴别并进行干预,对减少再住院率、死亡率至关重要。
结语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严格的自我管理。通过规律用药、科学饮食、适量运动、严密监测、心理调适及定期复查等措施,可使患者明显延缓疾病的发展并改善生活质量。家庭、社区以及医疗团队等多方面的支持也至关重要,多方合作才能使慢性心衰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长期平稳控制。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