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癫痫是一种由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慢性疾病,具有突发性和反复性。当患者癫痫发作时,家属的及时正确护理与急救至关重要,不仅能减轻患者痛苦,还能避免二次伤害。以下从急救措施、护理要点和长期管理三方面为家属提供科学指导。
急救措施:分秒必争保安全
确保环境安全,防止意外伤害。癫痫发作时,患者可能突然倒地、抽搐,家属需第一时间移除周围尖锐物品、硬物,避免患者磕碰受伤。若患者处于站立或行走状态,应迅速扶住其身体,缓慢使其平躺于安全地面,防止跌倒导致骨折或颅脑损伤。例如,曾有患者在厨房发作时撞到灶台,造成面部严重划伤,此类悲剧可通过提前清理环境避免。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窒息。呼吸道阻塞是癫痫发作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属需立即解开患者衣领、腰带,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使口腔分泌物自然流出。若患者牙关紧闭,切勿强行撬开牙齿塞入物品,可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或毛巾轻垫于一侧磨牙间,防止舌咬伤。曾有案例显示,家属因强行塞入筷子导致患者牙齿断裂、异物呛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
记录发作细节,为医疗诊断提供依据。家属应冷静观察并记录发作时间、症状表现(如肢体抽搐顺序、是否伴随口吐白沫、意识丧失时长等)。若发作持续超过5分钟未缓解,或短时间内多次发作,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例如,强直-阵挛性发作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癫痫持续状态,导致脑细胞不可逆损伤。
避免错误操作,减少二次伤害。禁止掐人中:掐人中无法终止癫痫发作,反而可能造成唇部皮肤破损或感染。禁止按压肢体:抽搐是大脑异常放电的生理表现,强行按压可能导致肌肉拉伤、关节脱臼甚至骨折。禁止喂食喂水:发作期间患者吞咽反射减弱,喂食可能引发呛咳、窒息。
护理要点:细节决定康复质量
1.发作后护理:缓解不适,促进恢复。抽搐停止后,患者可能处于意识模糊或嗜睡状态。家属需:将患者调整为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物,保持皮肤干燥;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噪音刺激;耐心安抚患者情绪,减轻其心理恐惧。
2.日常护理:规避诱因,稳定病情。饮食管理:避免酒精、咖啡、浓茶等兴奋性饮品,减少辛辣、油腻食物摄入,以防诱发发作。作息规律: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曾有患者因连续加班后癫痫发作频率增加3倍。情绪调节:情绪波动可能刺激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家属需帮助患者保持心态平和,可通过冥想、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用药监督:抗癫痫药物需严格遵医嘱服用,擅自停药或漏服可能导致血药浓度波动,引发“撤药性发作”。例如,某患者因自行减药导致大发作,送医后诊断为癫痫持续状态。
长期管理:科学预防,降低风险
1.定期复查,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癫痫患者需每3~6个月进行脑电图、血药浓度检测,评估治疗效果。若发作频率增加或出现新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例如,儿童患者随生长发育需定期监测体重,避免药物剂量不足或过量。
2.识别先兆症状,提前干预。部分患者发作前有预兆,如头晕、胸闷、嗅觉异常等。家属可协助患者记录先兆表现,在发作前迅速转移到安全环境,平躺并垫高头部,减少意外发生。
3.普及急救知识,构建家庭支持网络。家属应参加癫痫急救培训,掌握正确操作方法。同时,向患者亲友、同事普及急救知识,形成社会支持体系。例如,某学校教师经培训后,成功救助了课间发作的学生,避免了严重后果。
特别提醒:特殊情况处理
妊娠期癫痫:孕妇发作可能增加胎儿缺氧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等。
夜间发作:建议使用床边护栏,避免患者坠床;可佩戴智能手环监测异常动作,及时唤醒家属。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持续超过5分钟即为癫痫持续状态,这是一种医疗急症,需立即送医进行静脉注射地西泮等紧急处理。
癫痫并非不治之症,通过科学护理与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控制发作、回归正常生活。家属的冷静应对与细心照料,是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保障。
癫痫发作虽来势汹汹,但家属的正确应对能化险为夷。从发作时的冷静急救,到日常的悉心护理,再到长期的科学管理,每一步都凝聚着关爱与责任。记住,专业医疗是后盾,家庭支持是基石。用知识武装自己,用行动守护患者,定能携手穿越疾病阴霾,让生命重绽健康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