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万忠  单位:雅安市中医医院  发布时间:2025-07-16
713

髋部骨折因其高致残率和死亡率被冠以“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约35%的髋部骨折幸存者无法恢复独立行走,25%需要长期家庭护理,骨折后6个月死亡率为10%至20%,1年死亡率高达20%至30%。通过早期积极的手术治疗,稳定骨折、消除骨折的疼痛刺激,减轻照护难度,并视骨折类型和手术方式,尽早接受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及死亡率。国际髋部骨折管理指南明确指出,若无禁忌证,患者术后第1天即应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对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防止日常功能退化并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康复训练应遵循渐进性、个体化和周期性原则,以优化髋部骨折患者预后。

术前运动可采取呼吸训练,比如吹气球、咳嗽、排痰训练,踝泵运动及下肢等长收缩训练,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维持患者心肺功能并预防并发症。术后运动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改善髋关节活动度及下肢肌力。

具体锻炼方案如下:

踝泵运动: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足背勾至极限保持5秒,再绷直保持5秒,每组10次,每小时1~3组;髋外展肌力训练:绷紧下肢,收紧患侧臀部,靠墙抗阻力外展患肢,10秒后放松,每组10次,每次2~3组,每日2次;股四头肌静力收缩:患侧膝关节伸直,收紧大腿前侧肌肉10秒后放松,每组10次,每次2~3组,每日2次;肌力训练:加强髌周肌群力量训练——在不同体位下进行髋关节前屈、外展及后伸训练,遵循被动→辅助→完全主动的进阶原则。注意髋关节不可内旋,每个动作末端保持5~10秒,10次/组,每日2次,每次2~3组;助行器具步行训练:使用助行器步行时注意转向应先行转向侧迈步→移动助行器→再跟进对侧肢体,每次50~100米,每日2~3次;根据手术类型、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过渡到双拐、单拐、手杖,乃至完全独立行走。

术前以呼吸锻炼、踝泵运动及下肢等长收缩为主,旨在维持患者心肺功能并预防卧床并发症;术后在医生许可下进行中低强度髋关节柔韧性训练、力量训练及平衡协调训练,主要改善髋关节活动度与下肢肌力;出院后逐步开展以中低强度为主的日常生活训练与平衡训练,重点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持续强化下肢平衡协调性,从而降低跌倒发生率。

此外,髋部骨折后,老年人的营养状况也对其肌肉骨骼系统的健康和功能具有关键影响,直接关系到其行动能力、肌力水平及跌倒风险。从衰老到衰弱状态的演变常伴随肌肉量和骨量的加速流失,最终导致肌肉-骨骼共病。这种变化会显著增加跌倒、骨折及后续残疾风险,凸显营养与运动干预的重要性。良好的营养状态与更佳的肌肉骨骼健康相关,并能降低各年龄段人群的跌倒及骨折风险。

典型髋部骨折患者(75%以上发生于75岁以上人群)多伴有营养缺陷。不良饮食可引发一系列身心问题,增加骨质疏松、跌倒及反复跌倒等风险。健康饮食通常以大量摄入全谷物、水果、蔬菜及豆类为特征,这些食物富含骨骼健康必需的钙、维生素K、钾、镁、维生素C、叶酸和类胡萝卜素等微量营养素。研究表明,严格遵循地中海饮食并通过食物确保钙与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与老年人髋部骨折风险降低相关。

老年患者频发的跌倒事件与疲劳、肌力下降及肌肉质量减退相关。科学证据表明,膳食中较高的蛋白质摄入对老年人预防跌倒至关重要,且与髋部骨折风险降低相关。摄入足量的蛋白质是对抗与年龄相关的肌肉质量和功能丧失的有效策略。建议髋部骨折发生后,每日至少摄入2至3枚鸡蛋,以及其他肉制品,以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此外,骨折失血造成的贫血会导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而血红蛋白水平低下会引起输氧能力下降,进而引发肌肉功能减退和偶发性跌倒,因此可通过食用精瘦肉、牛肉、猪肝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补充造血原料,促进自身造血,以利于更好地纠正贫血。

此外,髋部骨折后由于骨折修复、制动及活动量下降等因素,会造成骨量的丢失,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增加再骨折发生风险。通过摄入包括牛奶、酸奶或者奶酪等奶制品,必要时口服补充钙剂,来保证每日摄入钙含量1200mg,并口服800至1000IU维生素D来减少急性骨丢失风险。研究表明,在日常饮食中,通过奶制品摄入,将日均钙摄入量提高到1142毫克(蛋白质69克),持续3至5个月即可减少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