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琴超  单位:资阳市中医医院 ICU  发布时间:2025-07-16
1079

在呼吸重症急救的战场上,每一秒都关乎生死。当患者出现严重呼吸衰竭、窒息等紧急情况时,从气管插管到机械通气的一系列操作,构成了挽救生命的关键接力。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医护人员具备精湛的技术,更彰显着现代医学守护生命的强大力量。

紧急时刻:气管插管的生死抉择

气管插管是呼吸重症急救的关键环节,目的是建立人工气道,保证气道通畅,为后续呼吸支持创造条件。当患者出现心搏骤停、严重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等情况无法自主通气满足自身供氧时,气管插管就成了必须迅速实施的救命手段。

气管插管就是将一根特制的气管内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经声门置入气管的一项急救技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它需要医护人员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敏锐的判断力。声门位置隐蔽,且患者可能因气道水肿、痉挛、出血等情况增加插管难度,操作中稍有不慎,还可能损伤气道黏膜,导致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甚至插管失败,延误抢救时机。因此,为了提高成功率,现代医学引入了可视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等辅助设备,让操作过程完全可视化,确保插管的精准度,降低风险,保证患者安全。

成功插管后,还需通过听诊双肺呼吸音、观察胸廓起伏、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等方式,确认导管位置是否正确。只有确保气管导管位于气管内且深度合适,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呼吸支持。

生命支持:机械通气的精准调控

气管插管完成后,机械通气随即启动,这是维持患者呼吸功能的核心手段。机械通气是通过呼吸机将空气和氧气按设定参数送入患者呼吸道,替代或辅助其呼吸。而呼吸机参数的设置关乎着通气效果的好坏,包括呼吸频率、潮气量、吸氧浓度、气道压力等,每个参数的调节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精准化调节。

比如,呼吸频率的设置要参考患者自身的呼吸能力和病情,一般成人设置在12~20次/分;潮气量需避免过大导致肺损伤,或过小无法满足气体交换需求,通常按照6~8ml/kg体重计算;吸氧浓度则根据患者缺氧程度调节,从21%~100%不等,但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可能引发氧中毒,需要谨慎把握。

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医护人员仍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参数和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确保患者呼吸功能的稳定。血气分析作为呼吸功能监测的可靠性手段,能直观反映患者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水平,以及酸碱平衡状态。另外,还要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人机对抗,即患者呼吸与呼吸机不同步的情况,一旦发生,需要立即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通气模式、给予适当的镇静镇痛药物等,保证患者的带机顺应性。

持续守护: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虽能挽救生命,但也伴随有发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气压伤、深静脉血栓等。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感染性并发症,主要由于人工气道破坏了呼吸道的防御机制,使细菌更易侵入肺部。为了有效预防VAP,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抬高患者床头30~45度,减少口咽部细菌误吸等。

气压伤则是由于过高的气道压力导致肺泡破裂,引起气胸、纵隔气肿等。通过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使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避免气道压力过高,降低气压伤的发生。

此外,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医护人员会通过抬高下肢、协助其关节活动进行物理预防,必要时采取穿弹力袜、气压治疗进行机械预防或皮下注射抗凝药物进行药物预防等措施,保障患者的血液循环。

从气管插管到机械通气,呼吸重症急救现场的这场生命接力,凝聚着医护人员的专业与智慧。每一个操作步骤、每一次参数调整、每一项并发症预防,都是为了守护患者的生命。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呼吸重症急救的手段将更加完善,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
2025-08-06
来源:普宁华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