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淼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5
2685

在人类复杂的情绪世界中,有一种疾病如同失控的过山车,让患者在极端高涨与低落之间反复穿梭——这就是双相情感障碍。它并非简单的“情绪化”或“性格缺陷”,而是一种需要科学认知与规范治疗的医学疾病。

躁狂与抑郁交替

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情绪在两个极端状态间循环。两种状态可能独立出现,也可能混合存在(如情绪低落时伴随烦躁不安)。

躁狂/轻躁狂期:患者可能感到精力异常充沛,连续数日仅需3~4小时睡眠仍不觉疲倦;思维如脱缰野马,话题跳跃且语速极快;行为冲动,如无节制消费、随意投资或鲁莽驾驶。轻躁狂时,这些表现可能被误认为性格外向或创造力爆发,但实则伴随判断力下降,易引发不良后果。

抑郁期:与躁狂形成鲜明对比,患者陷入持续的情绪低落,对既往感兴趣的事物丧失热情,伴随睡眠障碍(早醒或嗜睡)、食欲减退、注意力涣散,甚至出现自杀念头。抑郁发作通常持续两周以上,严重影响社会功能。

疾病背后的科学密码

双相情感障碍的成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遗传倾向:家族中有双相障碍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较普通人高10~30倍,提示多基因遗传模式的作用。

神经生化失衡:大脑中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情绪调节机制失灵。例如,躁狂期多巴胺水平升高可能引发过度兴奋,而抑郁期则与血清素减少相关。

环境触发:长期压力、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亲人离世)或生物节律紊乱(如时差、睡眠不足)可能成为疾病发作的“导火索”。

双相情感障碍的科学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需遵循“全病程管理”原则,结合药物、心理与社会支持。

药物治疗:心境稳定剂,如锂盐、丙戊酸钠,是治疗的一线药物,可有效控制躁狂与抑郁发作;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用于缓解严重躁狂症状;抗抑郁药需谨慎使用,通常需要与心境稳定剂联用,以避免诱发躁狂转相。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情绪波动信号,调整负面思维模式;家庭治疗聚焦改善家庭沟通,构建支持性环境;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通过规律作息、稳定社交节奏预防复发。

物理治疗:对于难治性病例,电休克治疗可快速缓解严重症状;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调节大脑神经活动改善抑郁状态。

患者与社会的共同责任

患者自我管理:记录情绪日记,识别早期发作信号(如睡眠减少、话多);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定期复诊,与医生共同调整治疗方案,切勿自行停药。

家庭与社会支持

家属需学习疾病知识,避免使用“你就是太脆弱”这类话语指责患者,转而提供理解与陪伴。

社会应消除病耻感,鼓励患者参与职场与社交活动,通过病友互助小组分享经验。

科学认知的力量

双相情感障碍虽具有高复发率与致残率,但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实现症状控制与社会功能恢复。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4000万人受此疾病困扰,而早期干预与持续管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情绪的“过山车”并非不可驾驭。当我们以科学态度理解疾病,用包容心态支持患者,便能帮助他们在极端情绪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之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