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突然发作的急性腹痛,疼得直不起腰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找止痛药吃,觉得“先止住疼再说。”但这种做法可能会掩盖真实病情,让医生难以判断腹痛原因,甚至延误胰腺炎、阑尾炎等急症的治疗时机。急性腹痛的病因复杂,急诊前最关键的不是“止痛”,而是“保留病情线索”,别先吃止痛药,才能让医生快速找准病因,对症治疗。
止痛药会“掩盖线索”,医生难断病因
急性腹痛的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是医生判断病因的重要线索。比如右上腹疼痛可能是胆囊炎,转移性右下腹痛可能是阑尾炎,这些“疼痛信号”能帮医生缩小诊断范围。而止痛药会抑制疼痛神经传导,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吃了之后疼痛都会减轻或消失,原本清晰的“信号”被掩盖——医生看不到真实的疼痛反应,就难以通过症状判断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可能需要做更多检查来排查,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错过急症的最佳治疗窗口。
哪些止痛药别乱吃,急诊前要避开
1.常见的“强效止痛药”,风险更高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常用止痛药,还有吗啡、杜冷丁等强效镇痛药,都可能掩盖急性腹痛的病情。尤其是强效镇痛药,除了缓解疼痛,还可能引起肠道蠕动减慢、腹胀等副作用,甚至加重某些疾病的症状——比如肠梗阻患者吃了这类药,可能会掩盖肠绞窄的疼痛,导致肠坏死风险升高。急诊前不管是家里常备的止痛药,还是别人推荐的“特效止痛药”,都不要吃,哪怕疼得厉害,也尽量先忍一忍,等医生诊断后再按医嘱用药。
2.别信“偏方止痛”,同样会误事
除了西药止痛药,有些患者会用热敷、喝热水、吃辛辣食物等“偏方”试图止痛。其实这些方法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比如胃溃疡穿孔引起的腹痛,热敷会让胃肠道蠕动加快,加重腹腔感染;胆道蛔虫引起的腹痛,辛辣食物会刺激蛔虫活动,导致疼痛加剧。这些“偏方”和止痛药一样,会干扰病情判断,急诊前最好什么都别做,安静等待就医。
急诊前该做什么,帮医生快速诊断
1.记录腹痛细节,给医生“有效信息”
等待就医时,可以试着记录腹痛的具体情况:疼痛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初疼在哪个部位,后来有没有转移;是持续疼还是一阵一阵疼,疼起来像绞痛、刺痛还是胀痛;有没有伴随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这些细节能帮医生更快锁定病因,比如腹痛伴随呕吐、停止排便排气,可能是肠梗阻;伴随发热、寒战,可能是胆道感染。清晰的信息比“吃了止痛药不疼了”更有价值,能让诊断过程更高效。
2.别吃东西喝水,避免加重病情
急性腹痛时,胃肠道可能处于异常状态,吃东西喝水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可能加重腹痛、呕吐等症状。比如胰腺炎患者进食后,会刺激胰腺分泌胰液,加重胰腺炎症;肠梗阻患者喝水会导致肠道积液增多,腹胀更明显。急诊前最好禁食禁水,哪怕口渴也尽量忍住,等医生判断病情后,再决定是否可以进食,这样既能避免加重病情,也不会影响后续检查(比如腹部CT、超声)的准确性。
哪些情况要立即急诊,别拖延
1.出现这些症状,别等“不疼了”
如果急性腹痛伴随以下情况,说明可能是严重急症,要立即拨打120或去急诊,不管疼不疼都不能拖延:腹痛剧烈,蜷缩身体也无法缓解;出现呕吐,呕吐物带血或呈咖啡色;排便带血,或停止排便排气;伴随高热(体温超过38.5℃)、头晕、心慌、出冷汗等症状。这些情况可能是消化道出血、胰腺炎、阑尾炎穿孔等急症,拖延时间会增加治疗难度,甚至危及生命,此时更不能吃止痛药,要尽快让医生处理。
2.特殊人群腹痛,更要谨慎
老人、小孩、孕妇等特殊人群,急性腹痛时病情变化更快,也更容易被止痛药掩盖。比如老人对疼痛不敏感,即使是严重的腹腔感染,疼痛也可能不明显,吃了止痛药后更难发现异常;孕妇腹痛可能与宫外孕、流产等有关,止痛药不仅掩盖病情,还可能影响胎儿。这类人群出现急性腹痛,要第一时间就医,全程告知医生身体情况,不要自行用药。
结语
急性腹痛急诊,“不先吃止痛药”是保护自己的关键一步。疼痛虽然难忍,但却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保留这些信号,才能让医生快速找准病因,对症治疗。急诊前做好记录腹痛细节、禁食禁水等准备,出现严重症状及时就医,就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快缓解腹痛,避免因盲目止痛延误病情。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