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婷婷  单位:佛山市顺德区龙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06
13429

王阿姨确诊糖尿病后,听人介绍找到一位擅长中西医结合的李医生,李医生详细询问了她的饮食、睡眠、怕冷怕热、大小便情况,甚至观察了她的舌苔、号了脉,最后说:“您这是典型的‘气阴两虚’体质,调理方案和李老伯的‘湿热困脾’体质很不同。”王阿姨有些疑惑:“糖尿病不就是血糖高吗?西医开药都差不多,中医为啥要先看体质?李老伯用过有效的中药方,我不可以直接用吗?”

一、西医看“糖”、中医辨“证”:糖尿病管理路径殊途同归

从西医角度来看,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诊断主要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和糖化血红蛋白等为核心,靶向性强、量化明确。治疗则秉承“同病同治”的原则:不计较疾病的成因和病人的差异,都将降糖作为中心。针对该病症,西医使用的二甲双胍、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常用药物,以及对患者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指导,共同构成了糖尿病的一体化治疗。西医治疗干预的出发点主要在于预防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心脑血管并发症。而从中医角度出发,中医虽然也将糖尿病称为“消渴”,中医的思维方式却是从不同方向认识疾病。“同病异治”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其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并非是以血糖为核心进行“治疗”,病机更是存在“阴虚燥热”、“气阴两虚”、“湿热困脾”、“瘀血阻络”之分,在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等症状中,这些病机各有不同,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个体体质的差异。高血糖是“标”,体质和病机是“本”,中医在降血糖的同时调理体质、扶助正气,以达到标本兼治、整体调理的目的。

二、不辨体质,盲目调理:中西医结合之“误区”难避

虽然“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作为中医临床实用方法,越来越多被糖尿病患者所接受,但实践中如不重视体质辨识、病机分析,而仅用一个“糖尿病”套用一般中药方子或中医调治方法,则多半事倍功半,甚至“越调越糟”。比如脾胃虚寒体质者,若误用石膏、黄连等寒凉药清胃泻火,不但无助于血糖下降,反而会损伤阳气,导致胃寒、便溏、乏力等新病症。若阴虚内热体质者误用人参、附子等温热补益药,往往会“火上浇油”,加重口干咽燥、便秘失眠或血糖升高等症状。类似的“调治偏误”在针灸、艾灸、饮食、运动治疗建议中并不少见。比如艾灸治寒、引火归元,但用于本就阴虚内热体质者,也会导致口腔溃疡、舌苔发红、焦虑失眠等“火热”现象。指导阳虚体质的老年人参加剧烈出汗、大汗淋漓的运动,也会导致阳气随汗外泄,阳虚愈重,免疫功能降低。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是取长补短、协同增效,但倘若不顾体质、病机差异,治疗方案不“对证下药”,则往往造成疗效不稳定、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病情反复,有时甚至会耽误病情。

三、辨体质、识证型:中西医结合走向“精准调理”的关键

体质还不仅仅关乎疾病的易感性,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整个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治疗的效果。体质辨识并非对体征进行简单的分类、分析、确定,而是要结合望、闻、问、切,以及舌象、脉象来分析了解患者的体质类型和当前证型,并以此为基础实现针对性治疗,也就是常说的“中医开方并非看病名而是辨证”。如:阴虚燥热者治宜清热润燥,佐以养阴,故用玉女煎;气阴两虚者,宜益气养阴,可用生脉散等。此外,若因湿热内蕴、结于大肠而出现类似症状,治疗则以葛根芩连汤为主方,佐以清热利湿、通便解毒的药物。针对非药物疗法,也有对应体质来进行治疗。在日常的生活方式中,结合患者的体质也能够提出更准确的建议,如阳虚体质的保暖、痰湿体质的食性控制及肝郁的性情疏导等。体质并非一成不变,在疾病发展、治疗干预、季节转换等过程中都会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若要接受中西医结合调治,在选择中医师时应注意其是否重视并擅长体质辨识和中医辨证。充分配合医生完成详细、准确的体质和证型辨识,是搭上真正个体化、精准化、安全有效的中西医结合调治这趟列车的关键“敲门砖”。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