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血压失控的“幕后黑手”——子痫前期
在妊娠过程中,许多准妈妈会经历一系列生理变化,而其中一种悄无声息却极具威胁的疾病就是子痫前期。它通常发生在怀孕20周以后,以高血压和蛋白尿(尿液中含有过量蛋白质)为主要特征,严重时可能危及母婴生命。
1.1 疾病定义与基本特征
子痫前期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多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孕妇血压升高,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肺水肿、视力模糊等全身性症状。如果不加以控制,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子痫,即出现抽搐,风险极高。
1.2 发生机制与高危人群
尽管医学界对此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胎盘发育异常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是关键环节之一。此外,初产妇、多胎妊娠、有慢性高血压或糖尿病史、肥胖以及有家族史的孕妇更容易发生子痫前期。
二、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子痫前期有哪些表现?
子痫前期的症状常常隐蔽且多样,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是正常妊娠反应。然而,一旦出现以下信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1 高血压:最直接的表现
血压持续升高是子痫前期的核心表现之一。一般情况下,收缩压≥140 mmHg 或舒张压≥90 mmHg 即可视为异常。若数值继续上升至160/110 mmHg以上,则提示病情加重。
2.2 蛋白尿:肾脏受损的标志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排出的蛋白质超过正常范围,常通过尿蛋白定性检测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来判断。这一指标反映了肾脏小球滤过膜的损伤程度,也是诊断子痫前期的重要依据。
2.3 其他系统受累的表现
除了血压和尿蛋白的变化,子痫前期还可影响多个器官系统:
视觉障碍:如视物模糊、闪光感;
上腹痛或右上腹不适:提示肝脏受累;
头痛、烦躁、意识改变:预示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呼吸困难、胸闷:可能提示肺水肿或心功能不全。
这些症状往往提示病情进展迅速,需立即就医评估处理。
三、医生如何识别这场“风暴”?
由于子痫前期的临床表现多样,确诊依赖于系统的临床检查和实验室评估。
3.1 血压监测:基础但关键
定期测量血压是发现子痫前期的第一步。在产前检查中,医生会对孕妇进行多次血压测量,观察其变化趋势,并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3.2 尿蛋白检测:不可或缺的依据
尿蛋白检测包括随机尿蛋白定性、尿蛋白/肌酐比值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多种方式。其中,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最准确的评估方法,能更真实反映肾脏损害的程度。
3.3 血液化验及其他辅助检查
为了全面评估病情,医生还会安排血液化验,包括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项目。此外,超声检查胎儿生长情况、羊水量及脐动脉血流,有助于判断母体治疗是否对胎儿产生积极影响。
四、应对策略:如何稳住这场“风暴”?
面对子痫前期,唯一根本的治疗方法是终止妊娠。但在分娩前,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稳定母体状态,防止病情恶化。
4.1 控制血压:缓解“高压危机”
对于血压显著升高的患者,医生会使用降压药物进行干预,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通常为收缩压≤155 mmHg,舒张压≤105 mmHg),以降低脑出血、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
4.2 预防抽搐:镁剂的应用
硫酸镁是预防和控制子痫发作的首选药物。它能够有效抑制神经肌肉传导,防止抽搐的发生。该药物通常在分娩前后使用,尤其是在重度子痫前期或已发生子痫的情况下更为重要。
4.3 终止妊娠:病情控制的关键
当孕妇病情严重、胎儿已具备存活能力时,及时终止妊娠是避免母体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措施。根据孕周、胎儿状况及母体条件,可以选择引产或剖宫产等方式结束妊娠。
4.4 多学科协作:保障母婴安全
子痫前期的管理涉及产科、内科、新生儿科等多个学科的合作。重症患者需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接受密切监测和支持治疗,确保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优决策。
总之,子痫前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它不仅考验着每一位准妈妈的身体承受力,也对医疗团队提出了严峻挑战。正确认识这一疾病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及时识别危险信号,科学应对突发状况,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母婴安全,顺利度过这段特殊的孕期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