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颈癌与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两大高发恶性肿瘤,因其早期症状隐匿,常被称为“红颜杀手”。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早期筛查技术不断突破,为女性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线。
一、宫颈癌筛查:从细胞形态学到分子遗传学的跨越
传统筛查技术的迭代升级
宫颈癌筛查的核心在于检测宫颈上皮细胞的异常变化。宫颈细胞学检查(TCT)通过特制刷子采集宫颈脱落细胞,经自动化制片和染色技术,使细胞结构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辨。相较于传统巴氏涂片法,TCT的细胞保存完整率提升至95%以上,假阴性率显著降低。
HPV检测的引入标志着筛查进入分子时代。高危型HPV(如16、18型)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通过检测病毒DNA或RNA,可提前5-10年预警癌变风险。临床实践中,TCT+HPV联合筛查已成为主流方案,两者互补可显著提升敏感度。
阴道镜与活检的精准定位
当细胞学或HPV检测异常时,阴道镜检查通过放大宫颈表面血管和上皮结构,结合醋酸白试验和碘试验,精准定位病变区域。宫颈活检则通过多点取样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是确诊癌前病变(CIN)或浸润癌的“金标准”。
基因组学与免疫学的突破性发现
2024年,同济医院团队在汉族人群中发现两个宫颈癌遗传易感变异位点,揭示了基因突变与HPV协同致癌的机制。
免疫学研究则揭示了免疫细胞与宫颈癌风险的微妙关联。例如,活化分泌型CD4调节性T细胞可能通过抑制免疫应答促进癌变,而静息CD4调节性T细胞则具有保护作用。这些发现为开发免疫疗法和风险评估工具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乳腺癌筛查
影像学技术的多模态融合
乳腺钼靶X线检查是早期乳腺癌筛查的基石,其对微小钙化灶的敏感度极高,而钙化灶常是乳腺癌的早期表现。乳腺超声则凭借无辐射、可重复性强的优势,成为年轻女性或致密型乳腺的首选补充检查。乳腺磁共振成像(MRI)通过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可检测直径小于5毫米的病灶,尤其适用于高危人群(如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定期监测。
液体活检与循环标志物的兴起
传统组织活检具有侵入性,而液体活检技术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DNA(ctDNA)和外泌体,实现了无创动态监测。
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A15-3、CEA)虽单独使用特异性有限,但联合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单细胞转录组学揭示转移密码
免疫细胞组成变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血液中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而CD8+T细胞和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MAIT)减少,提示免疫监视功能受损。
转移负担相关特征:高转移负担组患者的CD4+T细胞中促炎基因GZMK上调,而细胞溶解活性基因GZMB下调,表明免疫细胞功能从抗肿瘤转向促转移。
非常规T细胞的作用:MAIT细胞在高转移样本中高表达促炎基因LTB和S100A4,可能通过三级淋巴结构发育促进肿瘤转移。
这些发现为开发基于免疫细胞特征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了方向。
三、早筛技术的临床价值与社会意义
提升生存率,降低治疗成本
早期宫颈癌和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均超过90%,而晚期病例不足30%。筛查技术可提前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使治疗从“根治性手术”转向“微创保乳/保宫”,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从经济角度看,早期治疗费用仅为晚期治疗的1/5-1/10,可大幅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推动健康管理模式转型
“两癌”筛查的普及促使女性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例如,HPV疫苗接种与筛查相结合的“三级预防”策略,可显著降低宫颈癌发病率。此外,筛查数据的积累为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和个体化风险评估模型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促进多学科协作与精准医疗
现代“两癌”筛查已突破单一技术范畴,形成“影像学+分子检测+病理分析+大数据”的多学科协作模式。例如,乳腺钼靶发现可疑病灶后,可通过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样本,再结合基因检测和免疫组化分析制定治疗方案。这种精准医疗模式显著提高了诊疗效率。
随着基因编辑、免疫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两癌”筛查将迈向更精准、更个性化的新阶段,真正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