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手术后,引流管如同医生的 “侦察兵”,承担着排出体内积液、积血、脓液等液体的重要任务,是促进伤口愈合、预防感染的关键环节。然而,引流管护理不当可能引发感染、堵塞、脱落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掌握引流管的安全维护方法及异常情况识别处理技巧,是患者和家属术后护理的必修课。
引流管的类型与作用
临床常用的外科引流管包括腹腔引流管、胸腔引流管、脑室引流管、胆道引流管等。不同类型的引流管作用各异:腹腔引流管可排出腹腔内渗液,防止腹腔感染;胸腔引流管能排出胸腔内气体和液体,维持胸腔负压,促进肺复张;脑室引流管用于降低颅内压,引流脑脊液;胆道引流管则可解除胆道梗阻,引流胆汁。无论哪种引流管,其核心功能都是保持体内腔隙通畅,为组织修复创造良好环境。
安全维护的关键要点
妥善固定,防止脱落
引流管脱落是最常见的护理风险之一。固定时需注意:使用专用固定贴或胶布将引流管妥善固定在皮肤上,避免牵拉;患者翻身、活动时动作要轻柔,防止引流管被牵拉、扭曲;儿童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可适当约束肢体,防止意外拔管。同时,要定期检查固定情况,若发现固定贴松动或脱落,应及时更换。
保持通畅,避免堵塞
引流管堵塞会导致液体排出不畅,影响治疗效果。护理时应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有扭曲、折叠现象,发现后及时纠正;定时挤压引流管(具体频率遵医嘱),挤压时从靠近伤口的一端向远端轻轻挤压,避免用力过猛损伤组织;引流袋位置要低于引流管口,防止液体反流引起感染。此外,不要随意冲洗引流管,如需冲洗,必须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进行。
严格无菌,预防感染
感染是引流管护理的另一大隐患。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更换引流袋时,先消毒引流管接口,再连接新的引流袋,操作前后要洗手;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若敷料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避免引流袋接触地面或其他污染物,引流袋满后要及时倾倒,倾倒时关闭引流管开关,防止液体逆流。
异常情况的识别与处理
引流液异常
正常情况下,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会随着时间逐渐变化。若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提示异常:引流液突然增多或减少;引流液颜色由淡红色变为鲜红色且量多;引流液出现浑浊、有异味或含有脓性物质。一旦发现这些情况,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检查处理。
引流管堵塞
若发现引流液突然停止流出,或引流管内有明显凝块,可能是引流管堵塞。此时切勿自行处理,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医生会根据情况采用生理盐水冲洗、调整引流管位置等方法疏通引流管,必要时可能需要更换引流管。
引流管周围渗液
引流管周围出现渗液时,要观察渗液的颜色、量和性质。少量渗液可更换敷料,保持局部清洁;若渗液较多或伴有红肿、疼痛,可能是伤口感染或引流管位置不当,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相应处理。
发热、腹痛等全身症状
若患者出现发热、腹痛、寒战等症状,可能是引流管相关感染引起的。此时应立即测量体温,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和特点,并及时通知医护人员,以便进行血常规、引流液培养等检查,明确诊断并给予抗感染治疗。
总之,外科引流管护理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细心和耐心。患者和家属应充分认识引流管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密切观察引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才能确保引流管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