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是一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在躁狂/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间反复循环,严重时可能伴随混合发作或快速循环型发作。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双相情感障碍总体发病率已达到2.4%,其中我国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率为1%~1.5%(1型为0.6%,I型为0.4%,未特定型为1.4%)。因症状复杂、公众认知不足,误诊率较高。
一、疾病核心特征:情绪的两极震荡
双相情感障碍的核心表现为情绪在躁狂与抑郁两个极端状态间波动,具体可分为以下类型:
躁狂发作:持续至少1周的情绪高涨或易怒,伴随精力过剩、睡眠需求锐减(如连续3天仅睡2-3小时仍不觉疲倦)、言语急促且话题跳跃、过度自信甚至夸大妄想。
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快感缺失,伴随睡眠障碍(早醒或嗜睡)、食欲骤变(体重1个月内波动超5%)、注意力涣散及自杀念头。研究显示,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20-30倍。
混合发作:躁狂与抑郁症状同时存在,如情绪低落但思维奔逸,或精力充沛却伴随强烈自杀冲动。此类发作占双相障碍病例的10%-20%,因症状矛盾常导致误诊为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
快速循环型:1年内出现4次以上情绪发作,部分患者甚至每月经历多次状态转换。女性患者占比达70%,常由抗抑郁药物不当使用诱发。
二、科学诊断:多维评估排除误判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病史追踪及辅助检查:
症状评估:医生通过精神检查观察患者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及认知功能。例如,躁狂期患者可能因思维奔逸无法完成简单对话,而抑郁期则表现为反应迟钝、回避眼神接触。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首次发作年龄(多见于15-24岁)、发作频率及家族史。若直系亲属中有双相障碍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增加10倍。
量表辅助:使用《双相障碍评定量表》(BRMS)量化躁狂症状,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程度。部分医院引入脑电超慢波检测技术,通过分析θ/β波比值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需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脑肿瘤等躯体疾病,以及药物滥用、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例如,甲亢患者虽可能表现为情绪激动,但无思维奔逸或夸大妄想等典型躁狂特征。
三、综合治疗:药物、心理与物理干预协同
1.药物治疗:
心境稳定剂:碳酸锂是首选药物,可以改善患者异常高涨或低落的情绪,但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治疗窗0.6-1.2mmol/L)。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喹硫平等对混合发作疗效显著,可快速控制兴奋症状。
抗抑郁药:仅在抑郁发作期联合心境稳定剂使用,避免单独使用诱发躁狂。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患者识别情绪触发点,建立应对策略。例如,通过记录“情绪日记”分析躁狂发作前兆(如连续3天睡眠<5小时)。
家庭聚焦疗法(FFT):改善家属沟通方式,减少“过度保护”或“指责”等负面互动。
社会节奏疗法(IPSRT):通过规律作息、饮食及社交活动稳定生物钟,尤其适用于快速循环型患者。
3.物理治疗:
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对急性躁狂或严重抑郁发作(伴自杀倾向)患者,MECT可在2周内显著改善症状,有效率达80%以上。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针对抑郁发作期,通过高频刺激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缓解情绪低落症状。
四、科学护理: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
1.环境管理:
躁狂期:移除危险物品(如刀具、药物),限制大额资金使用权限;抑郁期:布置温馨居住环境,增加自然光照(每日≥2小时)。
2.症状监测:
使用《双相障碍症状监测表》记录每日情绪、睡眠及用药情况。例如,若患者连续3天睡眠<4小时或出现“花钱无节制”行为,需立即联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3.危机干预:
制定“安全计划”,明确危机信号(如突然整理遗物、赠送贵重物品)及紧急联系人。抑郁期患者应避免独处,家属需每2小时通过视频确认安全。
4.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增加ω-3脂肪酸摄入(如深海鱼、核桃),减少咖啡因及酒精摄入(可能诱发躁狂)。
运动:每周进行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可提升脑内5-羟色胺水平,稳定情绪。
双相情感障碍如同“情绪的海啸”,但通过科学治疗与系统护理,患者完全可能回归正常生活。关键在于早期识别症状、规范用药、定期复诊,并构建家庭-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