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国君  单位:平昌县白衣镇中心卫生院  发布时间:2025-08-07
3233

心律不齐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电活动异常表现,可能导致心悸、乏力甚至晕厥,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现代医学多通过药物、电生理等手段干预,而中医则注重整体调理与辨证论治。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心律不齐的治疗中显示出协同优势,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复发风险,受到越来越多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

西医对心律不齐的诊治手段

心律不齐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常见的类型有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心动过缓等。西医在诊断心律不齐方面主要依靠心电图、动态心电监测(Holter)、运动试验、电生理检查等,通过这些检查手段可以明确心律紊乱的类型、频率、发作时间及是否存在潜在心脏结构疾病。

对于治疗,西医根据心律不齐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和症状轻重来制定个体化方案。常见的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胺碘酮、普鲁帕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些药物可以有效控制心率、终止异常节律或预防复发。这类药物通常具有一定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明显的患者,现代医学还可通过介入治疗手段来控制心律失常,如射频消融术适用于某些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尤其对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等有较高的治愈率。对于因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退导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重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中医在调理心律方面的作用

中医在调理心律不齐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其核心在于“辨证论治”,即根据个体体质、症状表现及病因病机进行个性化干预。在中医看来,心主血脉、藏神,心律的正常依赖于气血的充盈与运行的通畅。

心律不齐在中医中多属“心悸”、“怔忡”等范畴,常因心气虚、阴阳失调、痰湿阻滞、气滞血瘀或肝火扰心等因素所致。中医通过调和心气、补益气血、养阴安神、化痰理气等多种方式,达到改善心律异常、缓解症状的目的。临床常用的中药如炙甘草汤可益气养阴、复脉止悸,适用于心气虚损引起的心律不齐;天王补心丹则偏于养心安神,适合阴虚火旺型患者;若为痰浊困扰心脉,则可用温胆汤化痰清心。

针灸也被广泛应用于心律不齐的辅助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内关、神门、心俞等,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脏节律。太极拳、气功等中医传统养生方法也有助于调和气血、平稳情绪,对改善心律不齐、减轻焦虑紧张等症状具有积极作用。中医更强调情志调摄,认为长期情绪波动如焦虑、愤怒、恐惧等均可扰动心神,影响心律,因此疏肝理气、安神定志同样是治疗重点之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实践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心律不齐方面展现出明显的协同优势,它将西医精准诊断、快速干预的特点与中医整体调理、辨证论治的理念有机结合,能够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西医治疗在应对急性发作或严重心律失常方面具有快速有效的特点,如通过心电图明确诊断、药物控制心率或心律、射频消融术根除某些异常传导路径、植入起搏器维持心脏基本节律等手段,能及时控制风险,防止病情恶化。而中医则在慢性管理、病因调理和体质改善方面更具优势,尤其对于气虚、血瘀、痰湿、阴阳失调等体质所致的心律不齐,通过中药、针灸、食疗、情志疏导等手段,能帮助患者改善体质、安神定悸,减少发作频率,减轻对西药的依赖,降低副作用发生率。

在实践中,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路径多采用西医先行干预稳定病情,再辅以中医巩固疗效的方式。例如房颤患者在接受抗凝和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同时,配合中医补心气、养阴血、化痰湿的方药,有助于控制心律波动并防止复发。部分患者在长期服用西药导致乏力、胃肠不适或肝肾功能损害时,中医调养亦能缓解相关症状,增强整体耐受力。

一些经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功能性心律失常患者,往往在接受中医干预后得到良好改善。中西医结合不仅提升了疗效,也顺应了现代医学“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发展理念,使治疗从单一控制症状,转向综合改善机体状态和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