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医生,我头痛得要命,是不是脑子里长了什么?”
在神经外科门诊,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患者,他们因为反复头痛、眼花、意识模糊等症状前来求诊,部分患者被诊断出脑动脉瘤。这种常被误认为“肿瘤”的病症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却因其是脑血管壁的异常膨出而具有极高风险,仿佛颅内的“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可能导致致命后果。脑动脉瘤究竟是什么,具体症状有哪些,如何进行治疗,是否存在预防手段?下文将对此进行全面解析。
一、什么是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又称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内血管壁局部因长期血流冲击或结构异常而膨出形成的一个“血泡”状构造,它并非癌症或良性肿瘤,而是动脉壁的一种结构性病变。
这好比长期受水流大力冲刷的旧水管,某处管壁会变得薄弱、逐渐膨大,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鼓包”可能破裂。该现象揭示了脑动脉瘤的最大风险——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这属于神经外科领域的高危重症,具有极高的临床死亡率。
二、脑动脉瘤的成因有哪些
动脉瘤的确切成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医学研究发现,以下因素可能与其形成密切相关: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增加血管壁的压力,使其容易形成局部薄弱。
遗传因素:有些动脉瘤具有家族聚集性,如多囊肾患者或有动脉瘤家族史的人群发病率更高。
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破坏血管内皮,加速血管退行性变化。
年龄和性别:40岁以上女性发病风险略高。
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也可增加风险。
总的来说,脑动脉瘤是一种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脑动脉瘤的“信号”有哪些
脑动脉瘤在未破裂时,大多数处于无症状状态,部分患者甚至在偶然接受核磁或CT血管检查时才被发现,不过仍存在若干典型征兆值得高度关注:
突发性剧烈头痛是动脉瘤破裂的经典表现,其特征常被描述为“爆炸样”头痛,在临床上被称为“人生中最严重的一次头痛”。当动脉瘤压迫视神经或动眼神经时,可能引发视觉异常,包括眼花、复视或视力下降,而面部或眼睑下垂现象则提示神经组织受压迫。出现意识障碍、呕吐及抽搐等症状时,通常意味着动脉瘤已发生破裂出血,必须立即实施急诊救治。当上述临床表现骤然显现,特别是突发重度头痛时,患者切勿拖延,应及时前往医疗机构进行头颅CT、CTA或MRA等影像学检查。
四、脑动脉瘤破裂有多危险
破裂后的动脉瘤最常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特点是发病突然,患者可在几秒内从清醒转为昏迷,约30%-40%的患者在发病初期即死亡,存活者中部分可能出现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癫痫等后续病症,即使经过救治,患者仍可能面临长期恢复、功能受损的困扰,由此可见,预防动脉瘤破裂比治疗破裂更为关键。
五、脑动脉瘤如何治疗
脑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显微外科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两种。显微外科夹闭术需外科医生开颅手术,定位动脉瘤并用特殊金属夹夹闭其根部,以阻止血液进入、避免破裂。这一方法直观且效果明确,适用于较浅表或结构明确的动脉瘤,优点是长期复发率低,缺点则包括需开颅、损伤较大及恢复时间较长。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采用微创技术,自股动脉或桡动脉置入导管,引导微导管至动脉瘤内,释放弹簧圈或支架以封闭内部、防止血液流入。该方法适用于多数不宜手术或深部动脉瘤,优点体现在微创性、高安全性和快速恢复,但部分病例存在需持续观察及复发的风险。治疗方式的选择需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依据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患者年龄与健康状况等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脑动脉瘤就像一颗隐藏在大脑深处的“定时炸弹”,可能长期沉默无声,也可能在某一瞬间突然爆发,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然而,只要我们了解它、重视它,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它也完全可以被“拆弹”成功。
六、如何预防
1、避免熬夜及情绪激动,采取低盐、低脂、高钾饮食,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不抽烟,限制饮酒。
2、看东西有两个影子、眼皮提不上去、眼球后疼痛、头痛、有动脉瘤家族史等可尽早完善MRA、CTA、DSA检查。
3、发现脑动脉瘤后应定期复查,对有手术指征者,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4、匹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药物小剂量调脂。
5、手术后患者应在术后0.6-1年、2年、3年、5年复查,无手术指征的患者也应定期复查MRA、CTA或DSA检查。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