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患者需通过严格的饮食管理控制体内代谢平衡。钾、磷、水三大元素的摄入管理是血透患者日常管理的核心,若控制不当可能引发高钾血症、心血管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钾元素管理:预防高钾血症的“三道防线”
1.饮食控制:避开高钾陷阱。血透患者肾脏排钾能力显著下降,需严格限制高钾食物摄入。常见高钾食物包括,水果类:香蕉、橙子、猕猴桃、柑橘等;蔬菜类:菠菜、紫菜、香菇、冬菇、番茄、土豆等;加工食品:碳酸饮料、膨化食品、低钠盐(含钾替代钠)。替代选择:优先选择低钾果蔬如苹果、梨、白菜、黄瓜,烹饪前可通过焯水去除部分钾离子。例如,将蔬菜切段焯水后再炒制,可减少钾含量。
2.遵医嘱用药。口服降钾树脂:聚磺苯乙烯钠散等药物可结合肠道内钾离子,通过粪便排出体外,适用于轻度高钾血症。静脉用药:严重高钾血症需紧急处理,葡萄糖酸钙可快速拮抗钾离子对心肌的毒性作用,胰岛素+葡萄糖联合使用可促使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利尿剂应用:有残余肾功能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增加尿钾排泄。
磷元素管理:阻断钙磷代谢紊乱的“恶性循环”
1.饮食调控:低磷饮食的“加减法”。减法原则。避免高磷食物:动物内脏、坚果、巧克力、罐头食品、火腿肠、海鲜类等;减少含磷添加剂:调味料(如酱油、味精)、加工肉制品中的磷酸盐需严格限制。加法策略。优先选择低磷蛋白:鸡肉、鱼肉、蛋清、乳清蛋白等;主食替代:用大米、小米、玉米面替代全麦面包、杂豆类等高磷主食。
2.药物辅助。非钙磷结合剂:碳酸镧、司维拉姆等药物可在肠道内结合磷酸盐,减少吸收且不增加血钙负荷,适用于合并高钙血症的患者。钙剂应用:碳酸钙、醋酸钙等需与餐同服,通过结合食物中的磷形成不溶性复合物排出体外,但需监测血钙水平防止高钙血症。
3.透析优化:清除中大分子磷的“组合拳”。血液透析滤过(HDF):每周增加1次HDF治疗,可显著降低血磷水平,其原理是通过对流作用清除中分子毒素。血液灌流(HP):每月进行2次HP联合血液透析,可吸附血液中的磷结合剂未捕获的磷,尤其适用于顽固性高磷血症患者。
水分管理:预防容量超负荷的“精细操作”
1.每日摄水量计算:个性化制定目标。基础公式:每日允许摄水量约等于前一日尿量加500ml,并应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5%。
调整因素。无尿患者:因无尿,全天液体摄入量应控制在500ml左右(以补充隐性失水);高血压患者:需进一步严格限制钠摄入(每日盐摄入量≤3g),以减少口渴感。
2.控水技巧:科学应对口渴。饮食调整。避免高钠食物:咸菜、腊肉、方便面等;减少汤水摄入:用干饭替代稀饭,用小碗盛装汤类;低温刺激:含冰块或饮用冰水可短暂抑制口渴中枢。行为干预。分时段饮水:将全天水量分配至多个小容器,每小时定量饮用;替代疗法:咀嚼无糖口香糖、含柠檬片或使用喷雾型口腔湿润剂缓解口干。
3.药物与透析协同:减轻口渴驱动。降压药选择:ACEI/ARB类药物可能加重口渴,可与医生沟通调整为钙通道阻滞剂或β受体阻滞剂。透析方案优化:充分透析可改善尿毒症毒素蓄积引起的口渴,建议根据残余肾功能制定个体化透析频率。
综合管理:多维度提升生活质量
1.定期监测:动态调整方案。实验室检查:每月检测血钾、血磷、血钙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体征评估:每日监测血压、体重,观察有无水肿、呼吸困难等容量超负荷表现。
2.营养支持:预防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每日按体重摄入足量优质蛋白,避免因过度限食导致肌肉消耗;热量补充:保证充足热量摄入,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减少蛋白质分解供能。
3.心理支持:建立治疗信心。患者教育:通过科普讲座、病友交流会等形式帮助患者理解饮食管理的重要性;家庭参与:鼓励家属共同制定饮食计划,营造支持性家庭环境。
血透患者通过科学控制钾、磷、水摄入,结合药物与透析治疗,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带病生存”向“健康生活”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