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血糖:身体的能量“货币”
血糖就像身体的“能量货币”,由胰腺分泌的胰岛素“钥匙”调控,负责给大脑、心脏等器官“发工资”。正常空腹血糖在3.9~6.1mmol/L,餐后2h<7.8mmol/L。如果胰岛素“罢工”或细胞“拒收货币”,就会引发糖尿病,轻则头晕乏力,重则危及器官。
二、糖尿病的四大“伪装者”
1.1型糖尿病(T1DM):胰岛素“断供”危机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免疫系统误杀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完全缺乏,必须终身注射胰岛素,就像手机没电必须充电一样。
2.2型糖尿病(T2DM):胰岛素“抵抗战”
90%以上患者属于这种类型,常见于肥胖、久坐的中老年人。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胰腺只好“加班”分泌胰岛素,时间长了胰腺“累垮”,血糖就会失控。
3.妊娠糖尿病(GDM):孕期“临时危机”
怀孕时胎盘分泌的激素可能“干扰”胰岛素,约1%~14%的孕妇会中招。虽然多数产后恢复,但未来患糖尿病风险增加,胎儿也易出现体重异常。
4.其他特殊类型:“小众”但不可忽视
如遗传导致的青少年糖尿病、药物引发的高血糖等,需要医生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精准判断。
三、谁易掉进“甜蜜陷阱”?
1.遗传“易感性”
如父母有糖尿病,子女患病风险比常人高2-8倍;腰围超标(男≥85cm,女≥80cm)的亚裔人群也要格外注意。
2.生活方式“雷区”
吃错了:天天喝含糖饮料、顿顿大鱼大肉,会让血糖像坐过山车。建议每天吃够25~30g膳食纤维(如燕麦、蔬菜)。
动少了:每周运动<150min(如每天快走20min),糖尿病风险增加50%;久坐8h以上,风险再升一截。
变胖了:BMI≥24算超重,肚子大(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的人更危险,脂肪会“干扰”胰岛素工作。
3.特殊阶段“敏感期”
孕妇、60岁以上老人、得过妊娠糖尿病的女性,都是糖尿病“重点关注对象”,需要定期监测血糖。
四、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1.典型“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夜尿≥2次/24h尿量>2500ml)、体重1-2个月下降≥5%。
2.非典型“预警灯”
皮肤问题:反复长疖子、外阴瘙痒,可能是血糖“捣乱”导致免疫力下降;
视力模糊:看东西突然不清楚,可能是血糖波动让眼球晶状体“变形”,需警惕视网膜病变;
手脚麻木:像戴了“手套袜子”一样麻木、刺痛,警惕神经病变;
男性ED/女性感染:血糖高会影响血管和神经,导致男性功能障碍、女性反复尿路感染。
3.急性并发症“急救信号”
酮症酸中毒:呼气有烂苹果味、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立即送医;
低血糖:心慌手抖、出冷汗、饥饿感,马上吃糖果或果汁,15min未缓解需就医。
五、确诊糖尿病的“三步法”
1.简单筛查:空腹血糖≥7.0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伴典型症状);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反映近2~3个月血糖水平。
2.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喝75g葡萄糖后2h测血糖≥11.1mmol/L确诊糖尿病,7.8~11.1mmol/L为“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异常)。
3.分型鉴别:查自身抗体(GAD-Ab)、测C肽水平区分1型与2型。
六、治疗“组合拳”
1.生活方式是“基础课”
饮食:控制总热量,选低GI食物(糙米、燕麦),优质蛋白(鸡蛋、鱼肉),少吃油炸食品,建议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每周150min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餐后1h运动最佳,T1DM患者运动前需测血糖,避免空腹剧烈运动。
2.药物治疗“按需选择”
口服药:二甲双胍(一线药)、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SGLT2抑制剂(尿糖排泄)。
胰岛素:适用于1型、孕妇及口服药无效者,分短效(控制餐后)、长效(基础血糖)、预混类型(兼顾两者)。
3.手术治疗“最后选项”
严重肥胖(BMI≥32.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考虑胃旁路术等代谢手术,部分人术后血糖能恢复正常,但需多学科评估。
七、日常防护与并发症预防
1.监测与饮食
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者每日4-7 次(空腹、餐后、睡前),口服药稳定者每周2~4次(空腹和餐后任选);老人目标可放宽(空腹7~9mmol/L,餐后 8~11mmol/L)。
饮食避坑:低GI水果(苹果、柚子)两餐间吃,每次100~200g;警惕饮料里的“隐形糖”(1罐可乐≈8块方糖)。
外出就餐:选清蒸、凉拌菜,少点糖醋、红烧,主食换杂粮饭。
2.运动与并发症
运动安全:穿舒适透气鞋,运动前后测血糖,带颗糖防低血糖;糖尿病患者运动时心率别超过“170-年龄”,避免过度劳累。
慢性并发症:每年查眼底、尿蛋白,预防肾病、眼病;每日温水洗脚(<37℃),防糖尿病足。
八、常见误区“大破除”
误区1:年轻人不会得糖尿病
真相:我国18-35岁患者占15%,肥胖、久坐是主因,年轻人也要定期体检。 误区2: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真相:过度降糖会引发低血糖,尤其老人可诱发心梗、脑梗,血糖控制要“因人而异”。
误区3:糖尿病不能吃水果
真相:选低GI水果两餐间吃(草莓、柚子),每次吃100~200g,同时减少主食摄入。
误区4:打胰岛素会上瘾
真相:胰岛素是人体激素,1型糖尿病必需,2型糖尿病到后期胰腺“罢工”需补充,与成瘾无关。
误区5:糖尿病患者不能吃主食
真相:可适量选择低GI主食(藜麦、鹰嘴豆),控制总量更重要,避免长期碳水不足影响大脑功能。
九、特殊人群“精准防控”
1.儿童青少年(T1DM为主):饮食按年龄算热量(如10岁儿童每日约1800kcal),采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关注心理情绪。
2.孕妇(GDM):孕期24-28周筛查OGTT,饮食控制不佳需注射胰岛素,产后6-12周复查。
3.老年人:血糖目标放宽,优先选不易低血糖药物(二甲双胍),定期查肾功能、血压。
十、支持体系构建
1.家庭护理“四大要点”
厨房备控油壶,食物秤,减少高糖食品;全家一起参与运动,如晚饭后散步。
胰岛素注射部位在腹部、大腿外侧轮换,针头用一次扔一次,放进专用盒子。
制作急救卡,写清病情和联系人,家人学会低血糖急救和血糖仪使用。
别指责患者吃错东西,用“我们一起调整饮食”代替批评;鼓励参加糖尿病友群,减少孤独感。
2.社区防控“基层防线”
筛查:40岁以上、肥胖者每年免费测血糖,糖尿病前期建档干预;
科普:每月办讲座,教低GI餐制作;
转诊:社区医生及时转诊血糖控制差或有并发症者。
结语
糖尿病不是“绝症”,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管理控制的慢性病。从改变一口饭、一次运动开始,早筛查、早干预,就能远离并发症,让血糖“听话”,享受健康生活!记住你的每一个小行动,都是对抗“甜蜜陷阱”的大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