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宝宝咳嗽总不好,往往是因为痰液未能及时排出,堵塞气道,影响康复。婴幼儿呼吸道发育尚不完善,咳痰能力弱,痰液容易积聚,因此科学排痰很关键:可采取体位引流法,如让宝宝俯卧在家长腿上,轻拍背部,促进痰液排出;适当使用雾化吸入,帮助稀释痰液;同时要保持室内空气湿润,鼓励多饮水,有助于痰液稀释和排出。在居家照护中,应避免过度保暖或着凉,合理调节饮食,注意营养均衡。
判断咳嗽类型
宝宝咳嗽总不好,家长要学会判断咳嗽的类型,这对后续的护理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咳嗽可分为干咳、湿咳,干咳时宝宝没有痰,常表现为连续、刺激性咳嗽,声音干涩,多与病毒感染、过敏或空气干燥有关;而湿咳则伴有痰音,宝宝咳嗽时可以听到咕噜咕噜的声音,说明呼吸道里有痰液,多见于感冒、支气管炎等情况。白天咳多咳重也可能提示不同的病因。了解这些有助于判断宝宝是需要化痰排痰,还是需要其他治疗方式。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宝宝咳嗽的时间、频率、是否带痰,以及是否有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来做初步判断。如遇反复咳嗽、痰多不易咳出,建议及时带宝宝到医院检查,由专业医生明确诊断。判断咳嗽类型是科学护理的第一步,也是帮助宝宝早日康复的关键。
观察痰液性状
观察宝宝痰液的性状,是家长了解病情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痰的颜色、黏稠度和量可以反映宝宝身体的恢复情况,比如,白色泡沫状的痰多见于普通感冒;如果痰是黄色,提示有细菌感染;若痰中带有血丝,需提高警惕,这可能是咳嗽太剧烈引起毛细血管破裂,严重时要尽快就医。黏稠的痰说明不易排出,宝宝咳起来也会更加吃力,这时候可以通过多喝温水、做雾化、拍背等方式帮助稀释。
如果宝宝年纪太小,不会吐痰,家长可以注意他咳嗽时是否“咕噜咕噜”响,是否有吞咽痰液的动作,或咽部发出痰鸣音,也可留心宝宝是否咳嗽后容易呕吐,这很多时候是因为痰咳不出来刺激了咽部。每天观察痰液变化,记录颜色,有助于家长掌握病情走向,也方便医生判断病因。
调整宝宝体位
在宝宝咳嗽期间,调整体位是帮助排痰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因为痰液容易堆积在气道的某些部位,如果长期躺着不动,会使痰液更难排出,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状况,适当调整他的姿势,例如,让宝宝趴在大人的腿上,头低臀高,这种“体位引流”可以借助重力让痰液流动,帮助排出。
有些宝宝适合采取侧卧,这也有助于减轻咳嗽。如果宝宝夜间咳嗽频繁,可以在背后垫高枕头,让上半身微微抬高,减少痰液倒流刺激咽喉,白天也应多变换体位,不要让宝宝长时间平躺,尤其在有痰音的情况下,多进行俯卧、侧躺等姿势交替,有助于痰液移动,当然,调整体位要确保宝宝安全舒适,避免压迫胸部,每天定时进行体位调整,配合拍背、雾化等方式,能更有效地帮助宝宝把痰咳出来,是科学居家照护的重要一环。
拍背辅助排痰
拍背是帮助宝宝排痰的一种简单又实用的方法,尤其适用于痰多但宝宝不会主动咳出的情况。正确的拍背方式可以帮助痰液从肺部深处松动,便于咳出。在拍背时,家长应让宝宝采取合适体位,比如趴在大人腿上,头部略低,然后用空心手掌轻轻拍打宝宝背部两侧,避开脊柱,从下往上、从外向内依次拍打,每次拍背持续3-5分钟,频率可根据需要每天进行2-3次。拍打时的力道要适中,以宝宝不哭不闹为宜,不可过重,以免造成不适。拍完后可鼓励宝宝多喝温水,促进痰液稀释,帮助排出。
需要注意的是,拍背应在饭前一小时进行,避免引起呕吐;如果宝宝有高热、气喘、呼吸困难等情况,应暂停拍背,及时就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