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无偿献血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献血反应,因对其很不了解,常常让人对此感到恐惧害怕,由此我们就《献血反应的预防和正确处置》这一课题展开科普讲解,让大家知晓其发生原因,学会预防、学会处置。
献血反应的定义
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由于心理或生理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其主要症状是:晕厥、大汗淋漓、恶心、呕吐、一过性的意识丧失等。
献血反应的预防
1.工作中严格对献血者进行体检和询问,严格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体检标准,全面评估献血者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状态,让献血者做好采血前的准备;
2.充分做好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开展支持性心理干预,献血者对无偿献血存在一个认知的过程,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医护人员应以和蔼、热情、鼓励的语言进行心理引导和解答,在他们感到担忧时使其消除疑虑。
3.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保证献血环境清洁卫生,符合卫生学要求,禁止人员喧哗和其他噪音,冬季做好保温,夏季做好防暑降温措施,营造一种友好、亲切的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氛围。
4.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医护人员在接待服务上要主动、热情、礼貌。采血护士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术,力求静脉穿刺准确率达到100%,尽可能地一针见血。如没有回血,不可惊慌,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纠正,如果针尖不在血管内并且摸不到静脉时,应拔出针头,切忌探索性进针,减少穿刺疼痛给献血者带来的心理压力。
5.正确使用止血带,因献血个体差异、止血带的压力要求有所不同,以免压力不足时穿刺静脉充盈不佳,压力过高则可使深部静脉回流受阻。采血部位皮肤消毒,待消毒液干后,再穿刺,以免消毒液经针眼处进入刺激静脉血管,致使局部皮肤变红引起局部疼痛。掌握拔针技巧,采血后拔针时让献血者通过消毒棉球按压穿刺点,注意在针头拔出皮肤的瞬间不要用力按压穿刺部位,应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血管腔,以避免针尖对血管壁造成机械性切割伤而引起疼痛。拔针后应准确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10~15min,局部按压不可用力揉搓,以防皮下出血引起局部瘀血、血肿。
6.在工作中应按程序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避免采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因长时间的等候或不必要的拖延而引起心情烦躁。采血前劝导献血者尽量饮水不少于500ml,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7.在采血的整个过程中,采血护士一定要主动根据不同年龄、职业、文化水平选择不同的话题与献血者交谈以转移献血者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紧张、恐惧心理,并且告诉其献血后的注意事项。采血完毕,嘱献血者不要急于变换体位,在原位休息10-15min后再慢慢起来,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的献血反应。
献血反应的处置
仔细观察、早期发现献血反应的各种先兆。一旦发生献血反应,工作人员不能惊慌失措,以免使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和其他献血者产生恐惧感与疑虑引起连锁反应,而应视情中止采血,对症处理献血反应。
对症状较轻的献血者一般卧床休息一会儿或饮用糖水即可,观察恢复正常时方可离开。对症状较重者,应立即中止献血,使其平卧,取头低位,头偏向一侧,抬高双脚,松开衣领及腰带以保持呼吸通畅,针刺或掐人中,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心率和体温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输液或服用药物,尽快恢复血容量,防止或纠正休克,以减少严重献血反应的发生。
当献血者的生命体征完全恢复正常且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后,医护人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献血者了解到不会留下后遗症、消除顾虑。另外,有关工作人员及时填写《献血反应记录表》,做好献血者的回访反馈工作,并且以此作为今后是否适宜再献血的参考。
献血反应不仅关系到某一个献血者的健康以及他对无偿献血的认识,而且关系到整个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正确预防与处理献血反应,在献血的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注意观察、分析献血者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运用医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并消除其思想顾虑,使献血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地完成献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