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夏天一到,蚊子就成了让人头疼的“不速之客”。被蚊子咬个包,红肿发痒是常事,多数人擦点药膏就过去了。但你知道吗?有时候蚊子咬后的发烧可不是普通感冒,背后可能藏着一种叫“基孔肯雅热”的传染病。
一、蚊子嘴里的“关节杀手”,到底啥来头?
基孔肯雅热的“罪魁祸首”是基孔肯雅病毒,而传播它的“帮凶”,就是我们夏天常见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也就是花蚊子)。这两种蚊子叮了感染病毒的人后,再去叮健康人,病毒就跟着“搭便车”进入人体了。
二、被叮后出现这3个信号,千万别当感冒扛!
被蚊子咬后,如果只是起个小红包,那大概率是普通蚊虫叮咬。但要是出现下面这些症状,就得提高警惕,可能是基孔肯雅热找上门了:
1.突然飙升的高烧,来得又急又猛
感染病毒后,一般过1-12天就会发病,通常是3-7天,最明显的就是发烧,而且温度特别高,能一下子窜到39℃以上,甚至持续3-5天。这种高烧和普通感冒不一样,往往没有预兆,突然就“烧起来”,吃了退烧药可能暂时降下去,没多久又会反复。
2.关节疼到“想哭”,连抬手都费劲
这是基孔肯雅热最典型的症状。病毒会“攻击”全身的关节,呈对称性分布,尤其是手腕、脚踝、脚趾等小关节,也可能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疼起来像是被“卡住”一样,又肿又胀,连握拳、走路都困难。有些人形容这种疼“比痛风还厉害”,甚至会持续好几个月甚至更长,医学上叫“慢性关节炎”,严重影响生活。
3.身上冒出“小红点”,还可能伴随其他不适
大约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身上会出现皮疹,多是红色的小点点,从脸部、躯干开始,慢慢蔓延到四肢,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同时可能还会有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这些症状,容易被当成“重感冒”或“流感”。
小贴士:如果最近(一般12天内)去过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地区(比如非洲、东南亚、南美等地),或者身边有类似病例,又出现了“高烧+关节痛/皮疹”的组合,一定要第一时间去医院!
三、确诊后别慌,这样应对能少受罪
1.退烧止痛是关键,选对药物很重要
高烧和关节痛是最折磨人的,这时候可以用退烧药缓解,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但要注意,千万别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双氯芬酸钠这类抗炎药,它们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在病情还没完全明确时,容易耽误事。
2.好好休息+补够水,给身体“充电”
发病期间要多卧床休息,减少关节活动,避免加重疼痛。同时多喝温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因为发烧、出汗多导致脱水。饮食上尽量清淡好消化,给身体补充足够的能量。
3.关节护理有讲究,别让疼痛变“慢性”
如果关节又肿又痛,可以用冰袋冷敷缓解,但别直接贴在皮肤上,隔层毛巾避免冻伤。等急性期过去,疼痛减轻后,适当做些温和的关节活动(比如慢慢伸展),防止关节僵硬,但千万别做剧烈运动,以免加重损伤。
另外要提醒的是,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比如心肌炎、脑炎,虽然少见,但一旦出现胸闷、意识模糊等情况,必须立刻就医。
四、防蚊这件事,比治疗更重要!
基孔肯雅热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也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所以防蚊叮咬是最有效的办法。尤其是在蚊子活跃的夏天,这几点一定要做好:
1.家里“无蚊化”,让蚊子无处藏身
定期清理花盆、地漏、水桶里的积水,农村地区门前屋后要搞好清洁卫生,翻盆倒罐清积水,因为伊蚊最喜欢在小水洼里产卵。睡觉的时候挂蚊帐,没装蚊帐的话就用蚊香、电蚊拍,室内可以用杀虫剂,但喷完要通风一段时间再进去。
2.出门“全副武装”,让蚊子咬不到
白天出门(尤其是上午7-9点到下午5-7点,伊蚊活跃时段),尽量穿长袖长裤,颜色选浅色(蚊子更喜欢深色)。裸露的皮肤要涂驱蚊剂,选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的,效果更持久。
3.如果去疫区,防护等级再升一级
要是去基孔肯雅热流行的地区旅行,提前查好当地疫情,尽量避免去草丛、树林这些蚊子多的地方。住酒店选有空调或纱窗的房间,睡前检查床上有没有蚊子,别给它们可乘之机。
被蚊子咬后发烧,别再想当然以为是“小感冒”。基孔肯雅热虽然听起来陌生,但只要记住它的典型症状——“高烧+关节剧痛+皮疹”,及时就医,就能尽早干预。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