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焰  单位:高坪区人民医院手术室  发布时间:2025-06-11
342

当患者被推入手术室,无影灯下的医护团队除了专注于手术操作,还在进行一场“看不见”的战斗——体温保卫战。数据显示,约50%的手术患者会出现术中低体温(核心体温<36℃),这种看似细微的体温下降,可能引发凝血功能障碍、伤口感染甚至增加死亡率。在手术室里,有一群“体温守护者”——手术室护士,他们用专业知识和保温技术,为患者筑起抵御低温的防线。

一、术中低体温:手术台上的“隐形杀手”

(1)为什么手术中容易体温下降?

麻醉影响:全身麻醉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人体对寒冷的血管收缩反应减弱,散热增加;

环境因素:手术室恒温22-24℃,暴露的手术野相当于“散热窗口”,开腹手术时腹腔热量流失速度可达3℃/小时;

体液丢失:术中输注常温液体(如生理盐水)、失血等,相当于“冷负荷”进入体内,每输入1000ml常温液体可使体温下降0.5℃。

(2)低体温的三大危害:从并发症到死亡率上升

伤口感染风险增加:体温每下降1℃,切口感染率上升20%。低温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延缓伤口愈合;

凝血功能障碍:体温<35℃时,血小板活性降低,凝血因子功能减弱,术中出血量可能增加15%-30%;

心脏负荷加重:低温刺激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对冠心病患者可能诱发心肌缺血。

二、手术室护士的“保温工具箱”:从预热到覆盖的全流程守护

(1)术前预热:“未雨绸缪”的体温储备

暖风预热毯:手术前30分钟,用38-40℃的暖风毯覆盖患者非手术区域,例如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先预热上肢和健侧下肢;

加温输液:将静脉输注的液体放入加温箱(37℃),避免“冷液体”直接进入血管。数据显示,加温输液可使体温下降速度减少50%。

(2)术中保温:“分秒必争”的热量守护

核心技术1:体表保温系统

充气式加温毯:覆盖在患者躯干、四肢,持续吹入38℃暖风,形成“人工温暖层”,尤其适合开胸、开腹手术;

保温凝胶垫:将含有相变材料的凝胶垫预热至37℃,垫在患者背部、骶尾部,防止接触金属手术床导致的热量流失;

核心技术2:体腔保温

腹腔手术时,用37℃温盐水冲洗腹腔,避免冷空气进入导致内脏温度下降;

胸腔手术中,用加温后的湿纱布覆盖暴露的肺组织,减少热量散发。

(3)术后复温:“无缝衔接”的体温延续

转运途中用保温被包裹患者,推车上安装加热垫;

复苏室设置恒温26℃,继续使用暖风毯直至体温恢复至36.5℃以上。

三、体温监测:保温效果的“实时雷达”

(1)核心体温监测的“黄金位点”

鼻咽温:最接近脑温,反映核心体温,适用于全麻手术;

食管温:通过食管探头监测,与心脏温度相关性高;

鼓膜温:用红外传感器测量,反映脑部温度,但需避免耳道损伤。

(2)体温监测的“预警值”

当体温<36℃时,护士会启动一级保温措施(增加暖风毯);

体温<35.5℃时,启动二级措施(加温输液+体腔冲洗);

体温<35℃时,报告麻醉医生,联合调整麻醉深度和保温方案。

四、医护提醒:家属需要知道的保温常识

(1)术前准备:“穿对衣服”助保温

患者术前避免穿棉质内衣(吸汗后易散热),可穿一次性保暖手术服;

冬季手术时,从病房到手术室的转运途中,用厚棉被包裹四肢。

(2)术后观察:“触摸温度”早发现

家属可触摸患者鼻尖、耳垂等部位,若发冷提示可能体温偏低;

注意:术后寒战不一定是怕冷,也可能是低体温的表现,需及时告知护士。

(3)长期影响:“体温管理”助康复

出院后1周内,保持室内温度22-24℃,避免洗澡水过冷(建议38-40℃);

高龄患者术后可使用电热毯(调至低温档),但需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总结

在手术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体温保卫战与主刀医生的操作同样重要。手术室护士用专业的保温技术,为患者编织出一张温暖的安全网。下次当你或家人面临手术时,请记住:无影灯下,除了主刀医生和麻醉医生,还有一群“体温守护者”在默默守护,让手术不仅安全,更有温度。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