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内存在着一个庞大且精密的生态系统,无数细胞在其中各司其职,共同维系生命活动的平衡。血常规作为三大常规之一,是临床最基础的检查项目,主要用于评估血液细胞的成分和数量,助力疾病诊断、治疗方案确定和健康管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是血常规的“三大家族”,了解和解读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你解锁隐藏在血液深处的健康秘密。
1. 红细胞——勤劳的“氧气快递员”
红细胞主要负责将氧气运输至全身,用于保障每个细胞都得到充足氧气供应。其中,红细胞计数(RBC)用于反映红细胞队伍的规模,如果在正常范围内,则表示身体氧气供应稳定,细胞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而指标异常,就要警惕了!正常情况下,成年人、儿童、新生儿RBC数值分别为3.5-5.5×10^12/L、4.2-5.2×10^12/L、6.0-7.0×10^12/L。血常规报告单如果显示其轻度偏低,那可能是妊娠、婴幼儿快速生长发育等生理因素引起的,如果数值明显减少,要警惕各种贫血、白血病和维生素B12缺乏;如果报告单显示其轻度偏高,那可能是过度紧张、惊吓、缺氧等生理因素引起的,如果数值明显增多,要警惕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浓缩、肺部疾病、肾上腺机能亢进等。
还应关注血红蛋白浓度(HGB),如果其数量不足,就可能导致贫血,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头晕、乏力、脸色苍白等情况。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新生儿HGB数值分别为110~160g/L、170~200g/L,数值越低表示贫血程度越严重。如果血常规报告单提示贫血,还需要进一步关注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如果这两个指标也降低,则为缺铁性贫血,日常饮食可以多吃一些含铁量丰富的食物(如猪肝、菠菜),如果这两个指标均升高,则多为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日常饮食可以结合身体状况,适量吃一些海鲜或动物内脏。
2. 白细胞——免疫系统前线的“英勇战士”
白细胞是身体的卫士,用于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且白细胞会“变形”穿过血管壁捕捉病菌。其中,白细胞计数(WBC)用于反映免疫功能状态和是否遭受感染。正常情况下,成年人、新生儿WBC数值分别为4.0-10.0×10^9/L、15.0-20.0×10^9/L。如果只是轻微升高,可能与进食、剧烈运动、熬夜等有关,如果明显增加,则提示身体已遭受感染,如急性化脓性感染、白血病等;如果明显降低,则表示免疫功能下降,并可能提示存在脾功能亢进、肝硬化等严重肝病、骨髓衰竭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
而且,在提示感染的情况下,还要进一步关注中性粒细胞,它是专门对付细菌的“特种兵”,正常情况下在4%~76.5%之间,如果该指标提示增多,则表示存在细菌感染;关注淋巴细胞,它是对抗病毒的“狙击手”,正常情况下在20%~47%之间,如果显示该指标增多,则表示存在病毒感染;以及关注嗜酸性粒细胞,它是过敏时的“警报员”,如果该指标增多,则提示寄生虫感染或过敏。
3. 血小板——专业的伤口“修补队”
血小板是血液的修复师,在遇到伤口时会“手拉手”形成防护网,迅速封堵住破损处,避免血液流失和促进组织恢复。血小板计数(PLT)直接关系止血能力和血栓风险,数量不足,易导致出血倾向,即使是一些轻微碰撞,也可能留下青紫痕迹,小伤口都很难止血;数量过多,则会增加血管堵塞的可能性。正常情况下,PLT在100~300×10⁹/L之间,如果<50×10⁹/L,有自发性出血风险,要警惕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如果>450×10⁹/L,则有血栓风险,要警惕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综上所述,当拿到血常规报告单时,要记得对照你的“血液军团”是否正常“执勤”,关注其标注的箭头(“↑”即增加、“↓”即降低)及数值变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