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7生活中,突发急危重症并不少见,比如意外创伤、心梗、脑梗等,其通常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侵害人类生命。针对此类疾病,早期识别、紧急处理是挽救生命的关键,那么我们该从何入手呢?
该如何识别急危重症?
首先,可以从生命体征角度入手:(1)呼吸与循环系统。正常情况下,成人安静时呼吸频率为12~20次/分钟,若>30次/分钟或<10次/分钟,且家用指氧仪提示血氧饱和度<90%,则提示呼吸衰竭。正常成人收缩压、舒张压范围为90-139/60-89mmHg,脉搏为60-100次/分钟。若持续超出上、下限值,就提示有心律失常、心衰的可能,比如大量失血后血压会急速降低、脉搏加快。(2)意识。从烦躁到昏迷,可能提示以下风险:①烦躁不安,可能为休克早期,身体为满足重要器官灌注,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所致;②意识模糊,感知降低;③嗜睡,持续睡眠,能唤醒,但醒后又会很快入睡;④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呼唤、疼痛刺激都没有反应。另外,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消失,可能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严重,比如颅内出血、感染或脑卒中。比如脑出血,因脑部出血压迫神经组织,病人可能突发昏迷,并出现瞳孔改变。
其次,可以从典型症状入手:(1)心脑血管系统。①急性心梗:持续性压榨性胸痛(>15分钟),可伴有放射痛,比如放射至肩、手臂等。②脑卒中:突发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2)呼吸系统。①气道异物、喉头水肿:吸气性呼吸困难,伴“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出现凹陷)。②急性肺水肿:咳粉红色泡沫痰。③急性呼吸衰竭:发绀,心率加快,持续呼吸困难、气道痉挛等。(3)其他信号。①高热惊厥、颅内感染:高热持续(>40℃),伴抽搐。②消化道大出血:大量呕血、便血。③颅脑损伤、大出血:创伤后意识丧失。④全身皮疹、喉头水肿等,可能造成气道阻塞,引发窒息。
急危重症的紧急处理措施有哪些?
第一,现场急救。遵循三步法,首先,快速评估环境、拨打急救电话(或救援电话)。确认环境情况,有无火灾、漏电、交通隐患等,若有,在拨打120的同时拨打119、110协助。拨打急救电话后快速说明当前位置,介绍患者情况,比如有无呼吸、出血情况、创伤情况、面色、意识状态等,并在急救人员指导下进行简单急救处理,比如协助患者平躺、胸外按压,或条件允许下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等。其次,呼吸支持。无呼吸或濒死喘息为重要的危险信号,一旦出现,要先检查患者口腔情况,清洁口腔分泌物、呕吐物,摘掉假牙,以仰头抬颏法进行气道开放。若已呼吸停止,需即刻实施人工呼吸,即每胸外按压30次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捏住患者鼻子,用嘴唇包住其嘴部,缓慢吹气,每次吹气持续时间>1秒),以见到胸廓起伏为有效。最后,循环支持。即胸外按压、除颤支持。
第二,对症支持。针对脑卒中,禁止喂水、喂药,协助患者平卧,并将头部垫高15-30度。对发病时间进行记录,4.5小时内为溶栓黄金期,需快速送医。针对急性心梗,协助静卧、吸氧、服药(硝酸甘油舌下含服),若收缩压<90mmHg,禁用硝酸甘油,以避免血压进一步降低;同时呼叫救护车。针对创伤出血,第一时间压迫止血,以干净纱布、毛巾按压伤口止血;若伤口有异物,不可轻易移除,于异物周围按压即可。如果四肢出血,可在压迫止血的基础上使用止血带,在创口上方绑扎,每隔30分钟放松2秒,以避免肢体缺血性坏死。针对头部外伤,以干净纱布(毛巾)对创口进行轻轻覆盖,一定不可堵塞耳道、鼻腔,规避颅内感染。
第三,就医准备。在等待急救人员到位或送医的路上,应全面搜集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及发病情况等信息,以便于医生诊断、救治。
总体来说,救治急危重症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需要我们快速识别病变信号,尽早寻求急救,以筑牢生命防线!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