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梅  单位:新化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儿科  发布时间:2025-07-04
13

小儿腹泻是0~3岁婴幼儿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我国每年约有1.2亿人次患儿因此就诊。西医常用止泻药和补液盐对症处理,但容易反复发作。中医通过观察大便质地、气味、伴随症状,将腹泻细分为风寒、湿热、伤食、脾虚等类型,针对性使用中药、中药足浴、食疗等组合方案,不仅能快速止泻,更能从根源调理脾胃功能,减少复发风险。

小儿腹泻不是“拉肚子”那么简单

中医将小儿腹泻归为“泄泻”范畴,发病率和复发率常年位居儿科疾病前三。区别于西医的“病毒性”“细菌性”分类,中医通过观察大便性状、气味、伴随症状进行辨证:水样便多属寒湿,蛋花样便提示伤食,黏液脓血便需警惕湿热。婴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消化系统脆弱性。母乳喂养儿腹泻多因母亲饮食寒凉,奶粉喂养儿常见乳食积滞。值得警惕的是,连续3天每日排便超过5次就可能引发脱水,表现为囟门凹陷、皮肤弹性下降、尿量减半。

五大证型精准施治方案

1.风寒夹湿型:此类腹泻多发于季节交替之际,患儿常因肚脐受凉或夜卧蹬被引发。典型症状为大便清稀呈蛋花汤样,带有少量泡沫,气味偏腥而非腐臭,常伴肠鸣辘辘如水流声。观察指纹可见风关部位浮红显露,舌苔白腻似撒面粉,部分患儿会出现鼻塞流清涕等表证。治疗首选藿香正气液(婴幼儿专用剂型),需精确按0.3ml/kg体重给药,可将药液滴入温水中稀释后喂服。

2.湿热蕴结型:此证常见于夏季或饮食肥甘厚味后,患儿肛门红肿如熟桃,排便时哭闹扭动,便质黏稠如芝麻酱,喷射距离可达20~30cm,便后肛周残留黄褐色印迹。葛根芩连汤加减方中,葛根需先煎15分钟释放解肌退热成分,黄芩、黄连后下煎煮5分钟即可。煎得药液50ml分4~5次温服,每次喂药间隔不少于2小时。黄连用量严格控制在每日1g以内,过量可能导致胃脘不适甚至呕吐。

3.乳食积滞型:多因过度喂养或添加辅食不当导致,特征性表现为晨起口臭如腐卵,手心发热但手背温度正常,腹部触诊可及条索状硬结。保和丸化裁方中,炒山楂需选用焦山楂增强消导作用,神曲以发酵程度高的建曲为佳,莱菔子须文火微炒至爆裂。药材研磨成200目细粉,每次取2g拌入40℃米糊中,于餐后30分钟服用。

4.脾胃虚弱型:病程超过2周者多属此证,大便溏薄常夹杂未消化奶瓣,便后乏力明显,甚至需扶物站立。改良参苓白术散中,太子参改用米炒法增强补脾功效,山药选用淮山药干品,与茯苓、白术同煎时需文火慢炖1小时以上,取上层清液代水饮用,药渣可再煎用于泡脚。

5.脾肾阳虚型:多见于早产儿或先天禀赋不足者,特征性五更泻多在寅时(3~5点)发作,便质清冷如淘米水,常见未消化食物残渣。四神丸改良方中,补骨脂需盐炙以引药入肾,肉豆蔻用麸炒法减轻滑肠之弊,吴茱萸与生姜同煎可制其毒性。煎煮时需久煎40分钟以上,浓缩药液至20ml,分3次于午餐前、晚餐前、睡前温服。

外治法:绿色疗法快速止泻

1.穴位贴敷:取丁香、吴茱萸、肉桂(比例2:1:1)研磨成细粉,用新鲜生姜汁调成糊状。清洁肚脐后,将药糊填满神阙穴,覆盖透气敷贴固定。每日1次,每次保留4小时,最佳使用时段为晨起或睡前。特别适合喂药困难的婴幼儿,注意皮肤敏感者首次使用前需做小面积测试,若出现红肿瘙痒,立即停用。

2.中药足浴:艾叶30g、苍术15g、干姜10g加水煮沸15分钟,滤出药液兑入温水至38℃左右。让患儿双足浸泡10分钟,水面需超过脚踝。每日1次,建议在晚餐后进行。浸泡后用干毛巾彻底擦干足部,体虚多汗者适当缩短至5分钟。药液可重复使用不超过3次,但需冷藏保存。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的核心在于“辨证准确,干预及时”。家长日常需注意观察孩子的大便变化、饮食反应和体力状态,腹泻期间优先选择焦米汤、蒸苹果等易消化食物,避免强迫进食。需要提醒的是,若孩子出现持续呕吐、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或血便,务必及时就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6-27
来源:普宁市人民医...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15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广州市番禺...
2025-07-22
来源:广东省肇庆市...
2025-06-27
来源:肇庆市高要区...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