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若长期控制不佳,可能引发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除了遵医嘱规律服药,日常的自我监测与科学护理同样关键,能帮助及时掌握血压变化,调整生活方式,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关要点。
高血压患者日常自我监测要点
(一)选择合适的血压测量工具
准确测量血压需选对血压计。家庭自我监测优先选电子上臂式血压计,其操作简单、读数直观,能减少操作误差。购买时需选经ESH、AHA等国际标准认证的产品,同时根据上臂围选袖带——上臂围22-32cm用标准袖带,超出范围则换对应尺寸袖带,避免袖带松紧影响测量值。
(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测量前需在安静环境休息5-1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吸烟、饮咖啡或浓茶,防止血压暂时性升高。测量时可坐位或卧位,坐位需上半身挺直、手臂放松,袖带中心与心脏同高,下缘距肘窝2-3cm,松紧以插入1-2指为宜。测量中保持安静,不说话、不移动。建议每次连续测2-3次,间隔1-2分钟,取后两次平均值,减少偶然误差。
(三)确定合理的监测频率
监测频率依病情和治疗情况调整:新确诊或调整降压药剂量的患者,每天早晚各测1次,连续1-2周,方便医生制定或调整方案;血压稳定(连续3个月达标,一般患者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老年或有并发症患者可放宽)的患者,每周测2-3次,每次1-2次即可。出现头晕、头痛、胸闷等不适时,需及时测量,明确症状与血压变化的关联。
(四)做好血压监测记录
详细记录血压能为医生提供重要依据。每次测量后,需记清日期、时间、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测量状态(如是否空腹、服药、有无不适)。可用医用血压监测本或手机APP记录,确保信息完整。就医时携带记录,便于医生综合判断,制定个性化方案。
高血压患者日常护理要点
(一)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原则:严格控盐,每日摄入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5g,少吃咸菜、腌制品等,烹饪少用盐、酱油等含钠调味品;减少脂肪摄入,避开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适量吃橄榄油、深海鱼、坚果等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控糖,不喝含糖饮料、不吃甜点,避免体重和血糖升高;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增加膳食纤维,辅助控重、改善血脂,助力血压控制。
(二)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
适当运动能增强体质、改善心血管功能、辅助降压。可根据身体状况和兴趣选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需适中,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出现头晕、心慌、气短等不适需立即停止休息。建议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60分钟,可逐步增加强度,但避免突然剧烈运动。注意: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或处于急性并发症期的患者,需待血压稳定后再恢复运动。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每天7-8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防止长期睡眠不足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严格戒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尽量不饮酒,若无法避免,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25g,女性不超15g,避免饮酒影响血压和药效;保持心态平和,通过听音乐、阅读、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紧张、焦虑等情绪导致血压波动。
(四)严格遵医嘱服药
药物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患者必须遵医嘱服药,建议每天固定时间服用以维持血药浓度稳定,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需注意,高血压多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血压正常后停药易导致血压反弹、增加并发症风险。服药时观察不良反应,如出现头晕、乏力、干咳、下肢水肿等,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不可自行更改方案。同时每3-6个月复查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方便医生依病情调整方案,确保血压长期达标。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