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在现代社会当中,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现象加重,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根据国际相关数据,全球每4秒就一人因为糖尿病相关疾病而死亡,而2型糖尿病占所有糖尿病病例的90%以上。但是,公众对这种疾病的认知还存在很多误区,很多人直到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一、2型糖尿病的基本定义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性疾病,核心特征是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主要作用是将血液当中的葡萄糖转运到细胞内提供能量。当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时,胰腺就会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胰腺长期超负荷运转后,相关功能会逐渐衰退,无法满足身体需求,导致血糖水平不断升高,最终引发糖尿病。
与1型糖尿病不同,2型糖尿病多在成年后发病,而且发病过程比较隐秘,一般伴随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情况。
二、典型症状与易被忽视的信号
2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主要是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这是因为血糖升高以后,肾脏无法完全吸收葡萄糖,导致尿液当中的糖分增加,带走了大量的水分,引发了口渴多饮;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提供能量,细胞能量不足,会刺激食欲亢进;机体只能通过分解蛋白质、脂肪提供能量,最终导致体重降低。
但在疾病早期,大部分患者的症状不是很明显,容易被忽视,以下非典型症状也需要提高警惕:
肢体麻木、刺痛(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表现);
视力模糊、眼睛易疲劳(高血糖损伤眼底血管);
反复皮肤感染(如毛囊炎、足癣)或伤口难以愈合;
不明原因的乏力、困倦,尤其餐后明显。
三、主要致病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容易导致代谢紊乱和肥胖,精制碳水化合物的过量摄入,会快速升高血糖,加重胰岛负担。
缺乏运动:长时间久坐不动会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很难被有效利用。每周坚持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降低其发生风险。
肥胖与超重:腹型肥胖会导致脂肪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递,引发胰岛素抵抗。
遗传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患有糖尿病的风险会更高,如果能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风险。
其他因素:超过40岁、长期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吸烟饮酒等,也会提高糖尿病发生率。
四、综合治疗方案
饮食治疗:要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摄入,增加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摄入,尽量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运动治疗:选择骑自行车、游泳、快走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同时,配合每周2~3次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胰岛素敏感性。运动的时候要避免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
药物治疗:如果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的效果较差,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常用的药物有SGLT-2抑制剂、磺脲类、二甲双胍等,必要的时候可以注射胰岛素。
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和相关指标,记录饮食、运动、血糖变化情况,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健康教育:患者要学习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其并发症危害和预防措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六、并发症的危害与预防
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容易导致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发生。
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还容易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脑梗死、冠心病等并发症发生。
要想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一定要稳定的控制血糖,同时控制血脂、血压、戒烟戒酒,定期进行足部、肾功能、眼底检查,尽早发现并干预,降低致死、致残率。
总之,2型糖尿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通过科学的认知,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的治疗,可以让患者像健康人一样正常生活与工作。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关注自身的血糖和代谢情况,才是对自己身体负责的表现。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