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当午夜来临,大部分人已经坠入了沉沉的梦乡,大脑如同进入了静谧的港湾,暂时没有了白天的喧嚣。但是在有些人的睡眠世界里,一场奇特的“舞会”正在悄然上演,他们闭着双眼,面无表情,却能在房间里踱步、开门,甚至完成复杂的动作,仿佛被无形的力量牵引。这是梦游,一种让沉睡的大脑挣脱束缚,开启狂欢模式的神秘现象。
一、梦游时的神经奥秘
梦游并不是简单的睡眠行动,而是大脑处于分裂状态时的特殊表现。在正常的睡眠中,大脑会经历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且各个区域协同进入休息状态。但是,梦游往往会发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深睡阶段,这个时候大脑的部分区域会擅自苏醒,指挥身体做出各种动作。而负责判断、意识、记忆的前额叶皮层依然处在休眠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梦游者通常对自己的行为丝毫没有记忆,也无法对周围的环境作出正常的反应,这种部分苏醒状态就像是一场混乱的派对,一部分神经细胞在进行“狂欢”,而另一部分还在“沉睡”,从而导致身体在无意识中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
二、梦游的行为图谱
梦游者们的行为动作千奇百怪,构成了一幅丰富的行为图谱,最常见的是简单的游走,他们可能漫无目的地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甚至打开门窗走到室外,却不会被障碍物绊倒,这是因为大脑中负责空间感知的区域依然在低水平工作。
更让人惊讶的是,有些梦游者可以完成复杂的动作,比如有的人会在睡梦中做饭、穿衣,甚至开车。曾有报道发现,一位厨师在梦游的时候会精准地切菜、翻炒,醒来之后却对厨房里的一片狼藉一无所知。但这些行为并不是随机的肢体摆动,而是大脑当中所储存的程序记忆在无意识中被激活,就像按照预设的脚本机械地完成相关动作。
三、谁会被邀请参加这场“午夜舞会”?
梦游并不只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儿童才是这场“午夜舞会”的主要参与人员。有数据显示,大约有15%的儿童曾经有过梦游的经历,这和他们的大脑发育还不成熟存在密切关系。儿童的神经系统还在完善当中,睡眠周期的转换还不是很稳定,容易出现大脑部分区域苏醒过度情况,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大脑逐渐发育成熟,梦游现象会逐渐减少,成年以后依然有梦游的比例仅仅为1%~3%。
除了年龄原因,遗传也在梦游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当中有一方曾经是梦游人员,子女出现梦游的概率就会提高三倍;如果父母双方都有梦游的经历,子女的发病概率则会达到50%。另外,压力过大、睡眠不足、发热、服用某些药物等原因,也可能会引发梦游。
四、揭开“舞会”的安全密码
虽然梦游看起来比较神秘且有趣,但是却潜藏着很多风险。梦游人员可能在行走当中碰撞家具、跌落楼梯,甚至会走出家门面临危险。因此,为梦游者们营造安全的场地非常重要。
家庭环境改造是安全防护的重点,除了移除卧室当中的易碎玻璃制品、尖锐刀具等,还需要给家具的直角边缘加装防撞条,将取暖器、热水瓶等高温设备移动到远离行走路线的区域。对于有楼梯的家庭可以在楼梯口安装可拆卸护栏,夜间封闭通往危险区域的房门。如果家中有儿童是梦游人员,需要检查抽屉、衣柜等是否存在夹手风险,避免使用落地灯等容易倾倒的照明设备。
日常生活习惯要从源头进行调整,以便减少风险。要保持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即便是周末也不能熬夜或者是过度补觉。维持稳定的生物钟更有利于减少深睡阶段的大脑异常活动。睡前一个小时避免接触电子屏幕,蓝光会干扰褪黑素分泌,增加睡眠紊乱概率。如果梦游频繁,可以在床头放置智能感应灯,当检测到人体活动时,会自动亮起柔和的灯光,既不惊醒睡眠也可以照亮路径。
用正确的方式应对梦游者也非常关键。突然惊醒可能引发短暂的意识混乱,甚至导致攻击性行为,正确的做法是保持轻声细语,用熟悉的称呼缓慢地引导,如果对方情绪焦躁,可暂时跟随其行动,等待其自行停下来之后再引导其回到床上。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使用睡眠监测设备,当检测到梦游行为时,可以将消息及时推送给监护人,以便快速介入。
总之,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发现了梦游背后的神经机制,但是依然还有许多未知需要探索,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彻底地理解梦游的运作规律,让梦游者的每一个夜晚都能够安稳进入梦乡。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