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夏季,温度及光照均明显提升,高温湿热天气已经成为常态,不只是人会感到难受,“药也会感到难受”。在该季节如果用药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则会存在较大的几率在影响疗效的同时,使得患者出现多样化的不良反应,因而重视夏季安全用药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本文将带您一同了解夏季安全用药相关知识,避免治病变“致病”。
重视药品储存
强化夏季安全用药,首先需重视药品的储存。多数药物属于热敏感型或吸湿型药物,当药品储存环节温度出现明显提升后,会存在较大的几率使得药品成分受到影响;而湿度过高同样可加大药品受潮、发霉的几率,甚至可出现化学反应;最后强烈的光照同样可使得部分光敏药物出现分解或氧化变色,因而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避高温
胰岛素、生物制剂、益生菌等类型药物开启之后需冷藏保存,控制储存环境温度在2-8℃的范围内,放入冰箱冷藏更应当与食物隔离,避免药物结构受到破坏。多数药物可在常温环境下保存,温度应控制于10-30℃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硝酸甘油在高温环境下易挥发,需远离热源;外用乳膏在高温环境下可熔化,需放置于阴凉通风区域;气雾剂遇高温后可膨胀,需远离火源及暴晒区域,存放环境温度应<30℃,避免阳光直射。
避潮湿
片剂、胶囊剂极易吸收水分而出现受潮变质,可使得药效受到明显的影响,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因而针对此类药物的存放,需放置于干燥、通风的区域,避免湿度过高。
夏季用药警惕光敏反应
夏季阳光更为强烈,紫外线辐射明显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药物光敏反应风险。药物光敏反应即:患者在应用特定药物之后外出活动,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之下,出现皮肤刺痛、红肿、瘙痒、水疱等异常反应。针对此类情况,在用药过程中,需掌握易引发光敏反应的药物如下所示:
抗生素类:涵盖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等,其次磺胺类抗生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等),在用药后可使得机体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度异常提升。
非甾体抗炎药物:日常生活中常见非甾体抗炎药物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等,此类药物诱发的光敏反应多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等。
慢性病药物:硝苯地平、格列美脲等均属于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常用的用药,用药后需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强光环境。
抗真菌药物:灰黄霉素、酮康唑等药物在皮肤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频率,其同样易诱发光敏反应。
因而在夏季用药的过程中,需针对光敏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用药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询问专业的医护人员,用药后避免暴露于阳光之中,并落实对应的皮肤防护措施,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用药禁忌与注意事项
头孢不能与藿香正气水同时服用
夏季气候炎热,部分居民为了防暑,习惯预备藿香正气水,以预防中暑及感冒等,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需注意避免与头孢类药物同时服用。藿香正气水中含有乙醇成分,与头孢药物同时服用可诱发双硫仑样反应,轻者可出现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心肌梗死,急性心衰、呼吸困难甚至是死亡。因而在应用藿香正气水预防中暑的过程中,需避免与头孢药物一同服用。
送服药物注意事项
由于夏季天气炎热,部分居民喜爱通过茶水饮料消暑解渴,且在用药的过程中为了“图方便”采用饮料或是茶水送药。此类情况极易诱发多样化的不良事件,茶水以及饮料中的相关成分可对药物疗效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可诱发不良反应或中毒。以茶类饮料为例,此类饮料中含有鞣酸成分,此类成分可极大地影响抗生素类药物的抗菌活性,对药物疗效产生影响的同时,可加大不良反应发生率,因而夏季用药过程中,需采用白开水送服,以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语
炎热的夏季不仅提升了中暑的风险,同时对于正在用药的居民而言,药物不当储存以及使用可带来多样化的不良后果,及时明确药物夏季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禁忌,做到安全用药、合理用药,对于保障自身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