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当手术推车的轮子碾过走廊地砖,发出规律的“嗒嗒”声时,患者紧握床单的手心往往已沁出冷汗。手术室紧闭的大门背后,除了医生与麻醉师的身影,还有一群始终围绕患者的守护者——手术室护士。她们用成百上千个细节编织的生命“安全网”,从麻醉诱导到术后苏醒,全程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术前核查:筑牢安全第一道防线
患者被推进手术间的第一分钟,巡回护士就会启动“双人核对”机制。她们蹲在手术台旁,与患者平视交流:“您叫张桂兰对吗?今天要做的是右侧股骨头置换术,对吗?”同时核对患者手腕上的身份识别腕带、病历首页与手术通知单,确保三项信息完全一致。对于老年患者,会特别询问是否佩戴假牙或有松动牙齿;糖尿病患者则需确认术前血糖数值;儿童患者的家长则会被邀请参与核对,用孩子熟悉的昵称建立信任感。
器械护士此时正在无菌台旁进行另一项关键工作——器械清点。她们戴着放大镜,逐一检查手术器械的完整性:止血钳的咬合是否紧密、手术刀的刀刃是否有缺口、缝合针的针尖是否锋利。每一把器械都要经过双人核对并记录在清点单上,这份清单将伴随患者整个手术过程,直到最后核对无误才能完成闭环。曾有位护士在清点时发现某型号钳子数量不符,最终在器械包夹层找到,避免了术中器械缺失的风险。
麻醉诱导:与时间赛跑的默契配合
麻醉诱导前,巡回护士会为患者铺设加温毯,将温度调至36℃,同时调节手术间温度至24℃-26℃。“别紧张,这个管子会帮您输液,就像平时打点滴一样。”她们一边建立静脉通路,一边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选择的静脉通路通常是18G留置针,既能快速输液,又能满足急救时的给药需求。
当麻醉师开始推注麻醉药物时,护士的目光始终锁定在监护仪上:心率是否平稳、血压有无波动、血氧饱和度是否正常。抢救药品早已按顺序排列在治疗车第一层:肾上腺素1mg、阿托品0.5mg、多巴胺20mg……每支针剂都标注着剂量与有效期。曾有位患者在诱导过程中突发过敏性休克,护士在10秒内递出肾上腺素,配合麻醉师完成气管插管,3分钟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这种极速反应来自于每月一次的应急演练,让肌肉记忆转化为本能动作。
对于特殊患者,护士会准备针对性方案:小儿患者使用带有卡通图案的麻醉面罩,用“闻草莓香味”的游戏引导配合;肥胖患者提前备好口咽通气道,防止舌后坠堵塞呼吸道;颈椎手术患者则协助麻醉师保持颈部中立位,避免脊髓损伤。术中监护:隐形的动态防护网
手术开始后,巡回护士每30分钟记录一次生命体征,同时像侦探般捕捉细微变化:尿量少于0.5ml/kg/h时,提示循环容量不足,需及时提醒麻醉师调整输液;体温降至36℃以下时,启用加温输液装置,避免低体温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输血时需双人核对血型、血袋编号、有效期,确保“零差错”。在一台长达8小时的脑瘤手术中,护士发现患者血气分析提示电解质紊乱,立即协助麻醉师调整补液成分,使患者内环境始终保持稳定。
器械护士则专注于手术野的无菌防护。传递器械时遵循“尖端向下”原则,避免误伤;缝合针使用后立即放回专用容器,防止遗落;纱布、纱垫每使用一块都要高声计数。当医生说“止血”时,递出的止血钳早已打开关节;需要缝合时,持针器已夹好对应型号的缝合针。这种默契来自于对手术步骤的精准预判,每台手术前护士都会查阅手术方案,熟悉每个环节的器械需求。
苏醒阶段:温柔而坚定的过渡
手术尾声,护士调低灯光,备好吸痰用具与镇痛泵。患者初醒时轻声安抚,握其手缓解躁动(可降60%躁动率)。待患者能自主咳嗽、吞咽反射恢复,协助拔除气管插管,用“0-10分”量表评估疼痛并及时镇痛。转运前核查管路,三人平移患者以防血压波动,向恢复室详细交接术中情况,以无缝衔接保障安全。
返回恢复室后,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疼痛变化,根据个体差异调整护理方案,以精细化服务促进患者平稳度过术后关键期。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