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2在临床诊疗中,阑尾炎作为常见急腹症,其治疗方式的选择常令患者及家属困惑。究竟是“一刀切”手术,还是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确诊后的核心方案
1.手术适应症的明确性
急性阑尾炎一经确诊,手术通常是首选治疗方式。阑尾的解剖结构特殊,管腔细小且远端闭锁,炎症易导致管腔阻塞、压力升高,进而引发穿孔风险。手术通过直接切除病灶,可彻底消除感染源,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特殊人群的手术紧迫性
儿童患者:大网膜发育不全,炎症扩散速度快,病情进展可能远超成人。若延误治疗,感染可能迅速蔓延至全腹,引发脓毒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老年患者:常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免疫功能下降,感染后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早期手术可显著降低病情恶化风险,提高生存率。
3.手术时机的关键性
病程早期是手术黄金期。此时阑尾与周围组织黏连轻,操作难度低,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若病程延长,阑尾周围形成脓肿,手术风险显著增加,需先保守治疗待炎症控制后再择期手术。但若保守治疗期间病情突然恶化,如出现高热、腹膜刺激征加重等,需紧急手术干预。
保守治疗:严格条件下的审慎选择
1.适应症的精准把控
保守治疗仅适用于以下情况:
病情轻微:症状局限于右下腹,无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提示炎症反应较轻,影像学检查显示阑尾病变不严重且无粪石梗阻。
诊断存疑:需与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胃肠炎等鉴别时,可短期观察。若症状逐渐缓解,可继续保守治疗;若症状加重或出现新发体征,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手术高风险:合并严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或长期抗凝治疗者,需多学科评估后决定。若保守治疗期间病情稳定,可继续观察;若出现感染加重迹象,需重新评估手术必要性。
2.保守治疗的局限性
复发风险高:保守治疗成功后,阑尾的病理改变(如管腔狭窄、纤维化)仍存在,成为反复感染的隐患。多数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再次发作,且每次发作的严重程度可能增加。
抗生素耐药问题: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诱发耐药菌感染,增加治疗难度。
炎症迁延不愈:部分患者保守治疗期间炎症可能持续存在,导致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增加后续治疗复杂度。
手术方式
开放阑尾切除术(OA)费用低、对设备麻醉要求低,适合腹腔黏连等复杂情况,但切口长、痛感强、感染风险高、住院时间长。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切口小、痛感轻、肠黏连少、住院时间短,能全面探查,不过费用相对较高、严重黏连等不适用;若阑尾周围脓肿可穿刺引流加中药促吸收,再定是否择期手术。
治疗决策的动态评估
1.保守治疗期间的监测指标
症状变化: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程度的变化,以及是否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体征检查:定期复查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评估炎症范围是否扩大。
实验室检查:动态监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观察炎症反应是否得到控制。
影像学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复查超声或CT,评估阑尾病变及周围情况的变化。
2.术后管理的关键点
早期活动:术后尽早开始床上活动,如翻身、四肢屈伸等,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饮食过渡:肛门排气后从清流食逐步过渡到低脂半流食、软食,避免过早进食油腻、辛辣食物。
并发症预警:术后密切观察体温、腹部体征及排便情况,若出现发热、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需警惕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及时处理。
阑尾炎的治疗需遵循“个体化、精准化”原则。对于确诊患者,手术是消除病灶、预防复发的根本手段;而对于病情轻微或手术高风险者,保守治疗可作为过渡方案,但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