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9
 559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在急性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及时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挽救濒死脑组织,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静脉溶栓虽能改善预后,但也伴随一定风险,如出血、再灌注损伤和血管再闭塞等,因此溶栓后的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促进恢复至关重要。
生命体征监测
静脉溶栓后患者的生命体征需密切监测,尤其是前24小时内。重点观察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意识状态变化。高血压可能增加脑出血风险,低血压则可能影响脑灌注,因此血压需维持在合理范围。意识状态的变化可能提示脑出血或再梗死的发生,应警惕患者是否出现头痛加重、呕吐、言语不清或肢体无力加重等症状。同时,心电监护可帮助识别心律失常,避免潜在的心源性栓塞复发风险。
出血风险管理
溶栓治疗可增加出血风险,特别是在头颅内和消化道。护理过程中需观察患者有无皮下淤斑、牙龈出血、血尿、黑便或呕血等出血表现。如果患者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和意识障碍,需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立即报告并进行头颅CT检查。护理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肌肉注射和静脉穿刺,严格执行无创血压监测,减少对患者身体的额外损伤。此外,严格控制抗凝药物的使用剂量,避免与其他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同时使用。
神经功能评估
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可能有所改善,也可能出现新的神经症状,因此需要进行持续的神经系统评估。可采用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估神经功能变化,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言语功能、意识水平以及瞳孔反应。如果患者神经功能较前加重,需立即进行影像学检查,排除再梗死或出血风险。此外,护理过程中应帮助患者进行早期肢体被动活动,避免肢体废用性萎缩,并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血糖与血脂管理
血糖波动可能加重脑损伤,因此溶栓后应控制血糖水平,避免高血糖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和血管损伤,也要避免低血糖导致脑灌注不足。对于有糖尿病史的患者,需加强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管理,保证血糖稳定。血脂水平管理同样重要,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降低再次卒中风险。护理过程中还需关注患者的饮食管理,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预防血栓再形成
静脉溶栓虽能清除血栓,但并不能防止新的血栓形成,因此溶栓后需加强抗血小板治疗,如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同时鼓励患者早期床旁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下肢肿胀、皮肤温度异常等血栓形成的表现,并结合超声检查进行评估。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可使用弹力袜或间歇性气压治疗设备,促进静脉回流,降低血栓风险。
康复护理与心理支持
溶栓后的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至关重要,早期康复可促进神经重塑,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护理过程中应鼓励患者进行床上主动或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并逐步开展吞咽训练,降低误吸和肺部感染风险。同时,脑梗死患者可能因病情突发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心理疏导,提供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提高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出院指导与二级预防
患者出院后仍需长期管理,以降低复发风险。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按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降脂药,并定期复查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同时,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建议患者保持健康饮食,减少盐分摄入,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对曾有房颤或其他心脏病史的患者,应加强心脏监测,预防心源性栓塞的发生。家属也应了解卒中的早期识别方法,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异常,需尽快就医,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分享到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