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分娩阵痛是女性成为母亲过程中极具挑战性的生理体验,其疼痛强度位居人体疼痛等级前列,不仅会让产妇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还可能因过度疼痛导致宫缩乏力、产程延长,甚至增加产后抑郁风险。随着现代产科医学的发展,“忍受疼痛”已不再是产妇的唯一选择,多种安全有效的减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适用场景与操作方式,能帮助产妇及家属提前做好准备,让分娩过程更从容、更舒适,为母婴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产妇阵痛,“痛从何来”
1.疼痛核心来源:阵痛是子宫为推动胎儿娩出的规律性收缩,收缩时子宫肌肉缺血缺氧,宫颈扩张牵拉周围组织,刺激盆腔神经末梢产生疼痛信号,经脊髓传至大脑形成痛感。
2.疼痛个体差异:每位产妇阵痛感受不同,主要受三方面影响,即胎儿大小与胎位(过大或不正会加重组织压迫、加剧疼痛)、产妇骨盆条件(狭窄会使产程延长、疼痛更久)、心理状态(焦虑紧张会放大疼痛感知)。
3.减痛重要性:科学减痛是保障母婴安全的必要措施。持续剧痛会使产妇过度通气、血压升高,还会因体力消耗过快造成产力不足、增加剖宫产概率;对胎儿而言,产妇缺氧、宫缩异常会影响胎盘供血,增加宫内窘迫风险。
主流减痛方法,药物性与非药物性
1.药物性减痛:
(1)椎管内阻滞(俗称“无痛分娩”)
①操作:产妇取侧卧位或坐位,麻醉医生在腰椎间隙(通常L2-L3或L3-L4)穿刺,置导管于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缓注麻醉药(如罗哌卡因、芬太尼)。
②优势:镇痛确切,将疼痛评分(VAS)从8~10分降至3分以下,不影响产妇意识、宫缩感知,保留下肢活动力,便于二产程用力。
③适用与禁忌:适用于多数产妇,尤适疼痛耐受低、产程长的初产妇;禁忌人群为凝血功能障碍、腰椎畸形或感染、严重妊娠并发症产妇。
(2)静脉注射镇痛药物
①常用药:吗啡、哌替啶等阿片类药物,抑制中枢神经疼痛信号。
②特点:操作简便、起效快,但镇痛持续时间短(1~2小时),可能影响新生儿呼吸(胎儿娩出前1~2小时停用),多用作椎管内阻滞的辅助方案。
2.非药物性减痛
(1)呼吸控制法
①原理:规律深呼吸调节血氧,放松盆底与腹部肌肉,打破“疼痛-紧张-更痛”循环。
②技巧:第一产程早期“慢而深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宫缩强烈时“浅快呼吸”(每秒1次),防过度换气。
(2)水中分娩/水中镇痛
①机制:温水(37-38℃)舒缓皮肤神经,减轻肌肉紧绷;水浮力减轻胎儿对盆底压迫,降低宫颈扩张牵拉痛。
②注意:需在专业医院进行,产妇无胎膜早破、感染、胎儿宫内窘迫等情况方可选择。
(3)物理与心理干预
①按摩放松:家属或助产士揉产妇腰骶、肩背部,阻断疼痛信号,缓解肌肉酸痛。
②正念冥想:专注呼吸、宫缩节奏,减少焦虑,降低大脑痛觉“敏感度”,正念训练可提升产妇疼痛耐受度超50%。
③环境调节:分娩室安静、光线柔和,播放舒缓音乐,分散注意力,减少紧张感。
④导乐陪伴:由专业导乐师全程一对一陪伴,通过语言鼓励、情感支持,帮助产妇建立分娩信心,同时结合自由体位(如跪、趴、蹲)调整胎儿胎位,减轻宫缩对腰骶部的压迫,提升产妇对疼痛的掌控感。
⑤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低频电流通过电极贴于腰骶部皮肤,刺激神经释放内啡肽,干扰疼痛信号上传,可在宫缩间歇使用,对轻度疼痛产妇效果较好,且无药物副作用。
总之,产妇阵痛可以缓解,科学减痛需结合“药物性方案”(如椎管内阻滞)与“非药物性方案”(如呼吸法、水中镇痛),并依据产妇的疼痛耐受度、身体状况和分娩进程灵活调整。无论选择何种方法,都要遵循“安全第一”原则,在正规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评估、操作,勿用“偏方”,以免导致风险。备孕或已孕家庭提前学习减痛知识、产检时与医生沟通减痛需求,是实现从容分娩的关键。未来,产科减痛方法将更个性化(如基因检测定制麻醉方案)、智能化(如VR虚拟场景镇痛、智能按摩设备),以帮助产妇轻松迎接新生儿。科学面对阵痛,既关怀产妇,也守护母婴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