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琼英  单位: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 消毒供应科  发布时间:2025-10-17
40

手术后,不少人会纠结“伤口有点渗血是不是感染了”“发低烧要不要紧”——术后身体处于恢复阶段,轻微不适很常见,但有些症状是“正常恢复期反应”,有些则是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若分不清轻重、延误处理,可能会引发感染、愈合不良等问题,甚至影响术后恢复进度。今天就帮大家理清术后哪些症状无需焦虑,哪些属于“危险信号”,再附上实用应对建议,让你科学判断、安心恢复。接下来,从“伤口情况”“全身症状”“特殊部位异常”三个核心维度,盘点术后必须警惕的8类报警信号,每类信号都明确“判断标准”和“应对措施”,方便大家对照自查。

伤口相关:这4类信号,提示愈合异常或感染

伤口是术后恢复的“核心观察点”,若出现以下情况,别误以为是“正常渗液”,可能是感染或愈合不良的早期表现:

1.渗血/渗液异常:术后24小时内,伤口少量渗血(纱布表层湿润、无滴血)或淡红色渗液,属于正常;但如果渗血持续3天以上,或渗液变多(1天内浸湿2-3层纱布)、颜色从淡红变鲜红(滴血)、黄色(脓液),甚至伴随异味,提示伤口止血不佳或感染,需立即联系医生换药,必要时重新止血、抗感染处理。

2.红肿发热加剧:术后1-2天,伤口周围轻微发红(范围≤1厘米)、触摸略热,随恢复逐渐消退,属于正常;但如果红肿范围扩大(超过2厘米)、发热感明显(触摸温度高于周围皮肤),且伴随疼痛加剧(从“轻微胀痛”变“刺痛、跳痛”),是感染的典型信号,需及时就医,避免感染扩散。

3.伤口裂开/愈合缓慢:术后1周内,伤口表皮贴合、无裂开,属于正常;若出现伤口边缘分离(能看到皮下组织)、裂开(甚至有渗液流出),或术后2周伤口仍未结痂、表皮破损,可能是由营养不足(如缺蛋白质)、腹压过高(如术后剧烈咳嗽)导致的,需立即就医缝合,同时补充营养促进愈合。

4.异常增生/瘙痒难忍:术后伤口愈合期轻微瘙痒(新生组织刺激神经),属于正常;但如果瘙痒剧烈(影响睡眠)、持续不缓解,或伤口处出现凸起的红色硬结(超过皮肤表面)、伴随疼痛,可能是疤痕增生或局部炎症,需在医生指导下用止痒、抑制增生的药物,避免抓挠破损皮肤。

全身症状:这2类信号,提示全身感染或并发症

1.持续高热不退:术后1-2天,体温≤37.5℃的低热,多是身体应激反应,多喝水、休息后可缓解;但如果体温升至38℃以上,且持续2天不下降,或反复发热(退烧后几小时又升高),同时伴随寒战、乏力、头痛,提示可能是伤口感染扩散,或肺部感染(术后卧床易引发),需及时就医查血常规,明确感染原因后进行抗感染治疗。

2.全身不适加重:术后初期轻微乏力、食欲差,属于正常;但如果乏力持续加重(无法下床活动)、食欲完全丧失(2天以上吃不下东西),或伴随恶心呕吐(频繁呕吐、无法进水)、腹痛腹泻(每天超过3次稀便),可能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或其他内脏并发症,需及时告知医生,通过检查明确原因,必要时补充电解质、调整饮食。

特殊部位术后:这2类信号,需针对性警惕

1.腹部手术专属:若做了胃肠、胆囊等腹部手术,术后出现持续腹痛(从“轻微胀痛”变“剧烈绞痛”)、腹胀(肚子越来越大、无法排气),或呕吐黄绿色液体,可能是肠粘连、肠梗阻,需立即禁食并就医,避免肠道坏死;若出现伤口周围腹壁隆起、按压有波动感,可能是腹壁血肿,需及时穿刺引流。

2.骨科/泌尿手术专属:骨科手术(如骨折术后)若出现手术肢体肿胀加剧(比术后初期肿2倍以上)、皮肤发紫、麻木,或活动时肢体剧痛,可能是静脉血栓(术后卧床易引发),需立即停止活动、抬高肢体,及时就医溶栓,避免血栓脱落引发危险;泌尿手术(如前列腺、膀胱术后)若出现尿液带血(全程血尿、有血块)、排尿困难(无法排尿、尿流中断),需立即告知医生,排查伤口出血或尿道堵塞。

最后要提醒:术后恢复期间,“观察”和“及时沟通”是关键——每天固定时间观察伤口、测量体温,记录症状变化;若出现上述任一报警信号,不要自行涂药、吃药,也不要抱有“再等等就好”的侥幸心理,需第一时间联系主管医生或到医院复诊,早期干预能大幅降低并发症风险,加快恢复速度。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