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林  单位:永州市中心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1
1641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冬季高发的致命急症,由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引起,它通过竞争性结合血红蛋白导致全身组织缺氧。院前急救作为抢救生命的“黄金窗口期”,护理质量直接决定患者预后。那么,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的知识有什么呢?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一、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机制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是氧气的240倍,二者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氧释放障碍使氧解离曲线左移,即使血液含氧量正常,组织仍无法有效摄取氧气,且一氧化碳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会直接阻断细胞呼吸链,引发细胞性缺氧。根据症状严重程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分为轻度、中度与重度:轻度中毒时表现为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脱离环境后症状可缓解;中度中毒时表现为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意识模糊、共济失调,可出现浅昏迷;重度中毒时则为深昏迷、呼吸抑制等。

二、院前急救护理的核心原则

1.环境控制优先原则

应立即关闭燃气阀门、熄灭明火,以防止爆炸风险;同时开启所有门窗,形成穿堂风以降低室内CO浓度。若为密闭空间,救援人员需佩戴防毒面具进入。转运时应采用“平托法”将患者移至通风处,避免弯腰搬运造成二次损伤,并在转移过程中保持患者头部与躯干平直,以预防颈椎损伤。

2.生命体征维持原则

应解除患者衣领、腰带等束缚物,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对昏迷患者应使其取侧卧位,头部后仰15°,以预防舌根后坠及呕吐物误吸。应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使用吸痰管时动作需轻柔,避免损伤黏膜。对呼吸微弱者,应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有条件时可使用简易呼吸器,设置氧流量为8-10L/min,潮气量为500-600ml。同时,对脉搏<60次/分或意识丧失者应立即启动CPR,按压深度为5-6cm,频率为100-120次/分。建立静脉通路时首选上肢大静脉,以避免下肢静脉因重力作用导致回心血量不足。

3.氧疗干预原则

应使用氧气袋或制氧机给予高流量吸氧,以加速COHb解离。氧疗期间,应每15分钟评估患者的意识、呼吸及皮肤黏膜颜色变化,并联系接收医院告知预计到达时间及患者病情,以便其提前启动高压氧舱预冷程序。同时,准备便携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持续监测SpO₂,目标值为≥94%。

三、院前急救护理的关键措施

1.病情评估与分级处置

应检查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脑水肿患者可出现瞳孔缩小或不等大。对轻度患者,应使其保持侧卧位,持续吸氧,观察30分钟后无缓解者需送医;对中度患者,应建立静脉通路,给予20%甘露醇125ml快速静滴,以预防脑水肿;对重度患者,应立即实施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准备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

2.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在预防脑水肿时,应采取头高15°-30°体位以降低颅内压,使用冰帽进行局部降温,使肛温维持在32-35℃,以减少脑代谢需求;在预防肺部感染时,应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以促进痰液排出,并采用生理盐水5ml加α-糜蛋白酶4000U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在预防压疮时,应使用气垫床或泡沫敷料,重点保护骶尾部、足跟等骨隆突处,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心理干预与家属沟通

患者苏醒后常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医护人员需用温和的语气解释病情,避免使用“中毒”“死亡”等刺激性词汇,并强调治疗的重要性。应向家属告知病情严重性及可能的后遗症,签署知情同意书时使用通俗语言,并指导家属观察患者意识、呼吸的变化,嘱其发现异常立即呼叫医护人员。

四、患者转运的规范流程

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主要工作包括:确认呼吸机电池电量充足、氧气管路连接紧密、急救药物箱准备就绪;使用约束带固定四肢以防转运途中滑落,使用头枕固定头部以避免颠簸导致颈椎损伤;每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若发现心律失常应立即给予利多卡因1mg/kg静脉推注;持续面罩吸氧,并根据病情调整氧流量;为预防堵塞,转运途中应每30分钟更换一次氧气管路。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