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物质过敏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引起血液外渗,出现皮肤淤点、紫癜和脏器出血,同时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荨麻疹等过敏表现。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略多于女性,春秋季发病居多,多为自限性,少数迁延不愈。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感染:常见病因和复发原因,包括细菌感染(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病毒感染(如麻疹、水痘、风疹病毒)和寄生虫感染(如蛔虫)。
食物:主要是对某些动物性食物蛋白过敏,如鱼、虾、蟹、蛋、鸡及乳类等。
药物:包括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解热镇痛类(如水杨酸类)和其他类(如磺胺类)药物。
其他:寒冷刺激、尘埃、花粉、昆虫咬伤、疫苗接种等。
2.发病机制
免疫介导的全身性小血管炎。致敏原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主要为IgA、IgE)和炎症因子(如TNF-α),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内膜,引起血管炎症反应,累及皮肤、黏膜、肠道、肾及关节腔的小血管。
临床表现
多为急性起病,病前1~3周常有低热、全身不适等表现,继之出现典型临床表现,分为5种类型——
单纯型(紫癜型):皮肤淤点、紫癜,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呈对称性,颜色深红,压之不褪色,数日内渐变成紫色,1-2周逐渐消退。
腹型(Henoch型):最具潜在危险类型,除皮肤淤点和/或紫癜外,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等症状,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
关节型: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和功能障碍,呈游走性、反复发作,数日而愈且不留关节畸形。
肾型:最严重的临床类型,多在皮肤紫癜发生1周后出现血尿、蛋白尿、管型尿,可伴有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
混合型:具有两种以上类型的临床表现。
其他:少数病人病变累及眼部、脑及脑膜血管,出现视神经萎缩、虹膜炎、视网膜出血及水肿、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本病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出凝血功能检查除出血时间可能延长外,其余正常。血清IgA、IgE多增高。肾型或混合型过敏性紫癜可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诊断要点
根据病人发病前1~3周有低热、咽痛、全身乏力或上呼吸道感染史;典型的四肢皮肤紫癜,可伴腹痛、关节肿痛及血尿;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正常,凝血相关检查正常;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紫癜或血管炎即可作出诊断。
治疗要点
病因防治:消除感染病灶,驱除肠道寄生虫,避免接触致敏药物、食物等。
药物治疗——一般药物,抗组胺类药物(如异丙嗪)、改善血管通透性药物(如维生素C);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重者可用甲泼尼龙或地塞米松静滴;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和环孢素等;对症治疗,腹痛较重者可用解痉药,关节痛者可用止痛药,肾型病人可用肝素抗凝,消化道出血者可用质子泵抑制剂。
护理措施
有出血的危险:避免诱因,增加卧床休息,饮食清淡易消化,配合遵医嘱规律用药,密切观察病情。
疼痛:病情监测,对症护理,协助病人采取舒适体位,局部关节制动,必要时使用消炎止痛药。
健康指导
疾病知识指导:介绍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主要治疗方法,避免接触与发病有关的药物或食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病情监测指导:教会病人自我监测出血情况及伴随症状或体征,病情复发或加重应及时就诊。
预后
本病多数预后良好,一般病程2周左右。少数肾型病人可转为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预后相对较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