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6提到肺结核,很多人会联想到历史上文学作品中面色苍白、咳嗽咯血的形象,也知道它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然而,在肺结核的大家族里,有一种更为棘手的类型 —— 耐药肺结核,如同被忽视的“隐形炸弹”,悄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不规范用药是导致耐药的关键因素,它不仅大幅增加治疗难度,还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什么是耐药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人体肺部引发的疾病,人体感染结核菌后,若自身抵抗力下降,结核菌就会大量繁殖,破坏肺部组织,引发咳嗽、咳痰、咯血、低热、乏力、盗汗等症状。而耐药肺结核,顾名思义,是指结核分枝杆菌对一种或多种抗结核药物产生耐受性,使得原本有效的药物无法发挥杀菌、抑菌作用。
根据耐药情况的不同,耐药肺结核可分为单耐药、多耐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等类型。单耐药是指结核菌仅对一种抗结核药物耐药;多耐药是指对两种及以上抗结核药物耐药;耐多药最为常见且危害较大,是指结核菌至少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这两种最主要的抗结核药物产生耐药;广泛耐药则更为严重,除了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外,还对三种或更多种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耐药程度越高,治疗就越困难。
不规范用药如何催生耐药肺结核?
抗结核治疗需要遵循 “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 的原则,规范用药是治愈肺结核的关键。然而,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做到规范用药,从而为耐药肺结核的产生埋下隐患。
擅自停药:部分患者在服用抗结核药物一段时间后,症状有所缓解,便误以为病情已经好转,自行停止用药。但此时,体内的结核菌并未被完全消灭,那些残留的结核菌在药物压力下,会逐渐发生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性。
不按时服药:抗结核治疗通常需要持续 6 - 12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有些患者由于工作繁忙、生活习惯等原因,不能按时服药,导致药物在体内无法维持有效的杀菌浓度。结核菌就像狡猾的敌人,一旦发现药物浓度不足,就会趁机 “休养生息”,并慢慢适应药物环境,发展出耐药能力。
随意增减药量:还有些患者认为加大药量能更快治愈疾病,或者担心药物副作用而自行减少药量。这种不遵医嘱随意调整药量的行为,都会破坏药物对结核菌的杀伤作用,促使结核菌产生耐药。
耐药肺结核的危害不容小觑
1、治疗难度大幅增加
规范治疗下,普通肺结核的治愈率超过90%。相比之下,耐药肺结核治疗更为复杂,耐多药肺结核需18至24个月治疗,而广泛耐药肺结核的治疗难度更大、周期更长。耐药肺结核治疗需用二线药物,这些药物昂贵且可能引起严重副作用,如听力损害、肝功能损伤和胃肠道反应,给患者带来额外痛苦。
2、传染风险更高
耐药肺结核患者的结核菌生命力强且具传染性,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会释放大量耐药结核菌到空气中。健康人一旦吸入这些结核菌,感染后如果发病,即为耐药肺结核,从而导致耐药结核菌在人群中传播,形成恶性循环,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3、经济负担沉重
耐药肺结核的治疗费用是普通肺结核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除了药物费用高昂外,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各项检查,监测病情和药物副作用。长期的治疗周期使得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经济收入减少,家庭经济负担急剧加重,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如何防范耐药肺结核这颗 “隐形炸弹”?
1、规范治疗是关键
对于确诊肺结核的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全程服药,切不可擅自停药、漏服或随意调整药量。治疗过程中,即使症状消失,也必须完成整个疗程,确保彻底消灭结核菌,降低耐药风险。同时,患者要定期复查,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加强预防意识
健康人群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结核菌的风险。在公共场所,注意佩戴口罩,避免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对于肺结核患者的家属及密切接触者,要及时进行筛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耐药肺结核这颗 “隐形炸弹” 潜藏在我们身边,随时可能因不规范用药而引爆。只有重视规范治疗、加强预防,我们才能避免它的威胁,守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