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人们身体发出的信号往往藏在一些细节里,如日常排出的粪便就蕴含着健康密码。很多人觉得大便常规检查不起眼,甚至嫌麻烦,殊不知这项简单的检查,能从多方面反映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本文为大家揭开大便常规检验的神秘面纱,带大家了解其中的关键知识。大便常规查什么
在医学检验领域,大便常规检查是窥探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窗口,这项检查通过对粪便样本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将肠道内的“秘密”逐一展现。检测过程中显微镜会聚焦粪便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虫卵和真菌等有形成分,每一种物质的异常都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除了有形成分,粪便隐血等化学指标同样值得关注,大便隐血试验能观察到肉眼及显微镜不能发现的出血,为医生早期识别肠道疾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关键线索。
便便也能看出病
每天排出的粪便看似平常,实则是人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大便常规检查正是解读这份健康密码的关键。
借助专业的检验手段,医生能从粪便样本中洞察诸多健康隐患。当肠道遭遇细菌入侵,免疫系统奋起抵抗,大量白细胞奔赴“战场”,反映在粪便检测中,就是白细胞数量的大幅增加,同时可能伴随黏液、脓血等异常物质,这一现象常提示肠道炎症,并且与炎症轻重程度及部位相关。小肠炎症时,白细胞均匀混合于粪便中,白细胞消化形态难以辨认。细菌性痢疾及溃疡性结肠炎时,白细胞可大量出现。另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肠道土源性线虫检出虽有下降趋势,如蛔虫、钩虫等,但食源性寄生虫感染应当引起人们重视,如吃生鱼片引起肝吸虫。肠道还可见一些肠道原虫,如蓝氏贾第鞭毛虫,引起腹泻和消化不良。与此同时,肠道寄生虫感染时,粪便中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且常伴有夏科莱登结晶,形似肠道“指南针”,让寄生虫及其虫卵无所遁形。健康人群粪便中可见少量真菌,当真菌大量出现,常提示菌群失调,病理情况下,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多见。若红细胞异常增多,往往说明肠道存在出血状况,如消化道出血,应引起临床重视,积极查找病因;若粪便中脂肪球异常增多,说明食物在肠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出现问题,这可能是胰腺分泌功能不足,无法提供足够的消化酶,也可能是肠道黏膜受损,影响营养物质吸收。每一项指标的异常波动,都像是疾病发出的信号,帮助医生抽丝剥茧,准确判断病情。
影响大便常规的那些事要注意
大便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疾病诊断的正确性,而检查前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检查结果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检查前三天应避免食用干扰检查结果的食物,如动物血、肝脏、以及含过氧化物酶且富含叶绿素的新鲜蔬菜,这些食物导致隐血假阳性。大量食用油腻食物会影响粪便的性状和成分,干扰医生对消化功能的判断。此外,一些药物也会影响检查结果,如铋剂、铁剂等,这些药物会使粪便变黑,影响对颜色和性状的观察。因此,在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前,应严格遵循医生的饮食和用药指导,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你的便便“体检”达标了吗
健康成年人的粪便颜色通常为黄褐色,形状呈香蕉状、质地适中。但粪便的颜色和形状会因饮食、疾病等因素发生变化,通过观察这些变化,可以初步判断肠道健康状况。
粪便颜色异常往往预示着不同的健康问题,灰白色粪便可能是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黑色柏油样便多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红色粪便可能是下消化道出血或食用大量红色食物所致。粪便的形状同样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干结的羊粪球状便常见于便秘患者;水样便则可能是肠道感染或消化不良引起;细条状便与食入矿物油、结肠紧张亢进、直肠和肛门狭窄有关,并且常提示有肿物存在。日常生活中应留意粪便的颜色和形状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肠道疾病的早期信号。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