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儿童呼吸道疾病的治疗中,雾化吸入疗法凭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用药剂量小、起效快等优势,成为了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然而,若雾化用药不规范、操作不当,不仅可能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因此,掌握科学、安全的雾化用药方法至关重要。
一、雾化治疗的原理与优势
雾化吸入疗法,是利用雾化装置将药物分散成微小的雾滴或微粒,使其悬浮于气体中,并通过呼吸进入呼吸道及肺部,从而达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局部治疗(解痉、消炎、抗感染)及全身治疗的目的。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治疗方式无需打针,减少了痛苦,还能有效降低药物对全身的不良反应。
二、雾化用药前的准备工作
1、遵医嘱用药
雾化用药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处方,不可自行随意更改药物种类、剂量和使用频率。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病情,如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结合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雾化药物。由于雾化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对不同病症的治疗效果有所差异,擅自用药可能会适得其反。
2、检查雾化设备
在使用雾化器前,要仔细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查看雾化器的连接部件是否紧密,避免漏气影响雾化效果;检查雾化杯、面罩等是否清洁,有无破损。若使用压缩式雾化器,需确认空气压缩机运转是否正常;若使用超声雾化器,要检查水槽内的水量是否合适。
3、安抚孩子情绪
很多孩子初次接触雾化治疗时,会因对陌生设备和治疗过程感到恐惧而抗拒。家长在治疗前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轻松的音乐等方式,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向孩子耐心解释雾化治疗的目的和过程,让孩子对治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可以提前让孩子接触雾化器,观察雾化的过程,减少陌生感。
三、规范的雾化操作流程
1、正确的姿势与面罩佩戴
让孩子采取坐位或半卧位,小婴儿可以抱在怀里保持头肩略高,避免孩子哭闹,这样有利于药物更好地沉积在呼吸道。避免让孩子平躺进行雾化,否则可能导致药物在口腔、咽喉部沉积过多,进入呼吸道的药量减少,影响治疗效果。给孩子佩戴雾化面罩时,要使用型号大小合适的面罩,确保面罩贴合面部,覆盖口鼻,但不要压到眼睛,防止药液刺激眼部。对于年龄较小、不配合的孩子,家长可以轻轻固定面罩,但不要过度用力,以免引起孩子不适和反抗。
2、控制雾化时间与速度
每次雾化治疗的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建议雾化药液量最少为4毫升。若雾化时间过短,药物剂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若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孩子疲劳、抗拒,也可能使雾化液温度升高,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在雾化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雾化器的出雾情况,调节合适的雾化速度。如果雾化速度过快,孩子可能会出现呛咳;速度过慢,则会延长治疗时间。
3、观察孩子反应
整个雾化过程中,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面色、呼吸、精神状态等。如果孩子出现频繁呛咳、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发紫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雾化,及时就医。同时,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以及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一旦发现,要及时处理。
四、雾化用药后的注意事项
1、清洁护理
雾化结束后,要及时用温水给孩子清洗脸部,避免残留的药液刺激皮肤。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用干净的湿毛巾轻轻擦拭脸部。同时,让孩子用清水漱口,以减少药物在口腔内的残留,降低口腔真菌感染的风险。对于不会漱口的婴幼儿,可以用湿纱布擦拭口腔及面部。
2、雾化设备的处理
每次使用后,要对雾化设备进行清洗。将雾化杯、面罩等部件拆卸下来,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浸泡在专用的消毒液中30分钟左右,再用清水冲洗后晾干。雾化器主机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清洁和维护,存放于干燥、通风的地方。定期对雾化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保养,确保其性能良好。
3、后续观察与复诊
完成一次雾化治疗后,家长要继续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如咳嗽、喘息是否减轻,呼吸是否平稳等。如果孩子的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或者出现新的症状,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复诊。同时,严格按照医生的医嘱,按时完成整个疗程的雾化治疗,不要自行缩短或停止治疗,以免病情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