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7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脊柱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手术治疗虽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脊柱功能,但术后护理若不到位,极易引发跌倒、血栓等并发症,影响康复进程。本文将从防跌倒、防血栓与营养支持三个核心方面,为大家科普老年人脊柱骨折术后的护理要点。
一、筑牢安全防线,全方位防跌倒
跌倒不仅可能导致骨折部位二次损伤,还会引发其他严重后果。老年人脊柱骨折术后身体较为虚弱,平衡能力和反应能力下降,防跌倒成为术后护理的重中之重。在环境布置上,要为老人打造一个安全的居家环境。地面应保持干燥清洁,及时清理水渍、杂物,避免滑倒;在卫生间、走廊等老人常活动区域安装扶手,方便老人借力;家具摆放要规整,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防止磕碰。同时,床铺高度要适中,便于老人上下床,必要时可加床档,防止夜间翻身坠落。
日常生活中,要根据老人的恢复情况,指导其正确活动。术后初期,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床上翻身、坐起等简单动作练习,逐渐过渡到床边站立、扶拐行走。行走时,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如高度适宜的拐杖、助行器,并确保穿戴防滑鞋,避免穿拖鞋或鞋底过于光滑的鞋子。同时,提醒老人活动时动作要缓慢,避免快速起身、转身等动作,防止因体位性低血压引发头晕而跌倒。家属也要加强陪伴,尤其在老人如厕、洗澡等容易发生跌倒的场景中,给予必要的协助。
二、警惕血栓风险,多举措预防血栓形成
老年人脊柱骨折术后,由于长期卧床、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显著增加。一旦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等致命性并发症。因此,积极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术后,医护人员通常会根据患者情况使用药物预防血栓,如注射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家属要严格遵医嘱按时给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同时,可配合物理预防方法,如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通过外部压力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还可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定期对下肢进行充气加压,模拟肌肉收缩,帮助血液流动。
鼓励老人进行早期活动也能有效预防血栓。即使不能下床,也应在床上进行肢体主动或被动运动,如屈伸踝关节、膝关节,旋转脚趾等,每次活动 10 - 15 分钟,每 2 - 3 小时进行一次。随着身体恢复,逐渐增加活动量,尽早开始床边活动和短距离行走,促进血液循环。
三、强化营养支持,为康复注入能量
充足的营养是老年人脊柱骨折术后康复的物质基础。合理的饮食搭配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骨折愈合。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重要原料,应保证充足摄入。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都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每天可安排适量食用。同时,骨折愈合需要大量的钙,奶制品、虾皮、海带、芝麻等富含钙的食物应常出现在老人的餐桌上。为促进钙的吸收,还应适当补充维生素 D,可通过晒太阳或食用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等。此外,维生素 C 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有助于骨折部位的修复,新鲜的蔬菜水果如橙子、猕猴桃、菠菜等都是维生素 C 的丰富来源。膳食纤维可预防老人因术后活动减少导致的便秘问题,粗粮、蔬菜、水果等都是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饮食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增加胃肠负担,同时保证饮食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老年人脊柱骨折术后的护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防跌倒、防血栓与营养支持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家属要充分了解相关护理知识,细心、耐心地做好各项护理工作,为老人的康复保驾护航。同时,定期带老人到医院复查,根据康复情况调整护理和治疗方案,帮助老人早日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