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现英  单位:济南市历城区东风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13
2600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科学规范的自我监测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本文将详细介绍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自我监测方法,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管理健康。

血糖自我监测

1.血糖监测频率建议

胰岛素治疗患者:每天监测4-7次(包括空腹、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及必要时夜间)1。

口服降糖药患者:每周监测2-4天,每天2-4次。

饮食运动控制患者:每周监测1-2天,每天2次。

特殊情况:出现不适症状、调整治疗方案、生病期间应增加监测频率。

2.正确使用血糖仪

操作步骤:清洁双手并擦干;装入试纸,确保在有效期内;用采血笔在手指侧面采血(避免挤压);将血滴轻触试纸吸血区;等待读数并记录结果。

注意事项:

定期用标准液校正血糖仪。试纸保存在原装容器中,避免受潮。采血部位轮换,避免同一部位反复采血。记录监测时间(如空腹、餐后)和特殊情况。

3.血糖控制目标

    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睡前血糖:6.0-8.0mmol/L。

注意:老年患者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可适当放宽标准4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的定义:HbA1c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检测频率5。血糖达标且稳定:每6个月检测1次;治疗方案调整或血糖未达标:每3个月检测1次;特殊情况(如贫血):可能需要其他替代指标。

控制目标:普通成人<6.5mmol/L;老年患者<7.0mmol/L;有严重并发症者<7.50mmol/L。

注意:1%的HbA1c变化约对应平均血糖变化2mmol/L6。

监测记录与分析

1.建立血糖日记

记录内容应包括:监测日期、时间;血糖值;用药情况(药物名称、剂量、时间);饮食情况(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运动情况;特殊事件(如生病、应激等)。

2.识别血糖规律

通过长期记录可以发现:哪些食物容易引起血糖升高;运动对血糖的影响;药物作用的峰谷时间;血糖波动的特定时段。

3.与医生沟通

就诊时携带完整的监测记录,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发现潜在问题;调整治疗方案。

常见问题解答

Q:为什么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高很多?A:正常生理现象,但餐后2小时血糖应回落至<10mmol/L。若持续偏高,可能需要调整饮食结构或用药方案。

Q:手指采血很痛怎么办?A:可尝试:(1)使用最小穿刺深度;(2)采手指侧面而非指尖;(3)轮换采血部位;(4)选择新型低痛感采血设备。

Q:血糖仪和医院检测结果不一致?A:允许有±15%的误差。若差异大,应检查试纸是否过期、血糖仪是否需要校准、采血方法是否正确。

Q:HbA1c正常但血糖波动大?A:HbA1c反映平均值,可能掩盖高低波动。需结合日常血糖监测,特别关注低血糖事件。

特殊情况处理

1.高血糖处理

当血糖>13.9mmol/L7时:检查是否漏服药物;检测尿酮(如血糖>16.7mmol/L则必须检测);多饮水;如持续升高或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2.低血糖处理

当血糖<3.9mmol/L或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进食15克速效糖(如4片葡萄糖片、半杯果汁);15分钟后复测血糖;如仍低,重复上述步骤;血糖恢复后,如距下一餐>1小时,可加餐少量碳水化合物。

严重低血糖或意识不清时,立即送医。

结束语

规范的血糖和HbA1c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石。通过科学监测、详细记录和定期复诊,糖尿病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记住,监测本身不是目的,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行动才是关键。与医疗团队保持良好沟通,制定个性化的监测和管理方案,才能实现最佳的糖尿病控制效果。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