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在骨折之后,需要进行长期的休养,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但在休养过程当中,许多人对于骨折恢复过程的了解程度不深,很容易产生一些护理误区,不仅不利于骨折的康复,甚至可能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影响骨折患者的健康。那么,骨折护理的常见误区有哪些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那些关于骨折护理的小知识吧!
误区一:骨折早期就应该喝骨头汤
许多人都存在“吃什么补什么”的观念,认为在骨折之后多吃肉骨头可以促使骨折尽早地愈合。但实际上在骨折早期是不适合喝骨汤的。经过现代医学的多次实践证明,骨折患者在早期喝油腻的骨汤,会使骨质内的无机质成分增高,导致骨内有机质与无机质的比例失调,这不但不能促进早期愈合,反而会使骨折的愈合时间推迟。并且骨头汤中的钙质不易吸收,其主要营养是胶原,不能起到优质的补钙作用。其次,在骨折1~2周内,如果喝过于肥腻的骨汤还可能会导致淤血积滞,影响患者的恢复。最后,骨折早期患者的活动会受限,这也导致了患者的胃肠蠕动减慢,如果这时候吃骨头汤这类难以消化且高热量的食物,很容易加重胃肠道负担,造成便秘、排便不畅等问题。因此,不论从哪方面考虑,在骨折早期都是不适合喝骨头汤的。
误区二:按摩或热敷可以有效止痛化瘀
对于一些急性外伤或者手术后的患者,很多人都认为应当在局部进行按摩,或者做一些热敷,以达到活血化瘀、止痛的效果。但实际上盲目的按摩或者热敷,很有可能导致患者的受伤处出现异常肿胀、疼痛,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影响患者的康复。一般在骨折受伤的24小时内和较大的手术72小时之内,属于急性炎症水肿期,是不宜在创伤局部进行按摩和热敷的,而是应当采取立即制动和冰敷的治疗方案。此外,在患者及其家属不了解骨折具体情况的状态下,进行盲目的按摩还有可能导致骨折病情加重。例如,在腕骨骨折后,如果盲目对骨折部位进行揉捏,可能损伤关节囊血管和骨干滋养血管,导致骨缺血性坏死,还可能造成肌肉和血管损伤,甚至在严重情况下会造成肢体坏死。因此,在骨折之后应当谨慎对待,不要盲目的按摩或者热敷,以免加重病情。
误区三:石膏固定应当不动
许多骨折患者在初期需要进行骨折部位的固定,以促进骨折愈合,最常见的固定方式就是石膏固定。很多人能够理解石膏固定是为了制动,但在石膏固定期间完全不动也是十分不正确的,如果长期制动,很有可能给患者带来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甚至血栓等并发症。对此,在骨折患者进行复位固定之后,可以在康复医师的指导建议下进行一些未损伤的邻近关节活动。例如,手臂骨折患者可以采用“握拳→放松→握拳”循环往复的活动方法,锻炼肌肉,防止肌肉萎缩。
误区四:骨折严重应当长期卧床
许多腿部骨折而行动不便的患者,都会误认为骨折需要卧床静养,应当长期卧床等待骨折部位的恢复。但实际上骨折和术后所需要的是相对制动,而不是完全不活动。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的骨折患者来说,由于其缺乏运动,长期卧床静养,更有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例如:肺部感染和心肺功能下降等内脏系统疾病,血栓形成、泌尿系统感染,以及食欲下降和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同时,还有可能会引发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体质虚弱、情绪低落、压力性损伤、痛阈下降等问题,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在骨折之后应当遵循专业康复医师的指导建议,适当地进行卧床休息,展开一些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以防止这些并发症的产生。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