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瞿亚峰 羊海琴  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13
633

当手术室的门缓缓关闭,无影灯的光束聚焦在手术台上,人们往往将目光投向主刀医生手中的手术刀。然而,在这片与死神赛跑的战场上,还有一群“隐形守护者”——手术室护士。他们的身影穿梭在器械台与手术台之间,用专业与细致编织起一张覆盖手术全程的安全网。这10项核心职责,正是他们守护生命的密码。术前核查:毫米级的安全防线

 “您叫什么名字?手术部位是哪里?”手术开始前,巡回护士总会俯身在患者耳边轻声确认。这项看似简单的对话,是手术室安全的第一道关卡。护士需与麻醉师、医生共同执行“双人核对”制度,逐一匹配患者姓名、病历号、手术同意书,甚至要核对术前禁食时间、过敏史等细节。

 对儿童患者,护士会用玩具引导确认信息;对认知障碍患者,需家属在场共同佐证。更关键的是手术部位标识——在即将开刀的位置画一个直径≥3cm的醒目“O”,确保“左”与“右”绝无差错。同时,他们要像质检员般检查每包手术器械的灭菌指示卡、有效期,哪怕包装有一丝破损,也要立即更换。“差之毫厘,可能谬以千里。”有20年经验的护士长这样说。

器械传递:比医生快半拍的默契

 手术开始后,器械护士的手仿佛长在医生身上。当主刀医生完成切开动作,止血钳已稳稳递到掌心;缝合时,穿好线的持针器早已待命。这种“预判式服务”源于对手术流程的极致熟悉——一台腹腔镜手术,他们能精准报出30多个步骤所需的器械名称。

 器械护士提前30分钟洗手上台,穿好无菌衣后便坚守在器械台旁,全程保持无菌状态。术中,他们快速清理器械上的血迹,分类摆放用过的工具,更要死死记住每块纱布、每根缝针的数量。在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关闭体腔后及手术结束时,器械护士都必须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物品数量并查看器械完整性,通过“两人四遍”的流程把好安全防线,确保没有异物遗留体内。这种“锱铢必较”,是杜绝医疗差错的关键。

感染防控:手术室的无菌守护者

术前,使用配置成5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仔细擦拭所有物品表面,从手术床到墙壁插座,即便是无影灯的缝隙,也要用酒精棉片进行消毒处理。术中,一旦参与手术者中有人的手套触碰了非无菌区域,他们会迅速递上新手套,并及时更换被污染的手术巾。发现血迹外溅即刻用消毒纸巾擦拭。术后,他们会将沾染血液的敷料装入双层垃圾袋,把尖锐器械放进专用“利器盒”,就连鞋套也要按照污染程度进行分类处理。对于一般感染手术,需用2000mg/L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清洁物表,并让层流净化系统运行30分钟以上。对于特殊感染(如朊毒体、气性坏疽)手术,则需使用10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仔细擦拭所有物品表面,并作用15分钟以上。

对于人工关节等植入物,护士会格外仔细地核对产品编号、灭菌证明,追溯其生产批次,严格做到一物一码。“我们多一份细致,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就少一分。”感染控制专员的这番话,道出了这份职责的重要性。

体温守护:36℃的生命密码

 “患者体温35.8℃,加盖加温毯。”手术中,巡回护士紧盯监护仪,同时递出加温至38℃的冲洗液。麻醉状态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减弱,低体温可能导致凝血障碍、苏醒延迟。护士会提前预热手术床至28℃,用暖风毯包裹非手术部位,输注液体也需加热至37℃左右。

对婴幼儿,使用专用保温箱,每15分钟测一次肛温;对老年人,在腿部加盖棉质手术巾。这些细节能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0%,“体温表上的数字,就是康复的密码。”

设备运维:器械的全科医生

 腹腔镜镜头起雾,护士迅速采用无痛碘擦拭或加热镜头等方式进行防雾处理;电刀功率异常,立即切换备用设备——手术室护士必须是“设备通”,熟练操作30余种仪器。他们定期检查气腹机压力,确保腹腔镜手术时腹腔压力稳定在12-14mmHg;测试电刀负极板是否贴合皮肤,防止灼伤患者。

 对神经内镜等精密器械,护士用专用软布擦拭镜头,术后拆解成最小零部件进行清洗;骨科摆锯每次使用后都要检查锯齿完整性。“这些器械是战友,保养好才能冲锋陷阵。”器械管理护士的比喻格外生动。

应急响应:与死神赛跑的秒级反应

 手术中突发大出血,护士10秒内递上止血纱布和吸引器,同时打开加温输血器;患者心率骤降,立即推来除颤仪并备好肾上腺素。这样的场景并不罕见,护士每年要参加20余次应急演练,从过敏性休克到心跳骤停,每种预案都烂熟于心。

 一次宫外孕破裂手术中,患者血压骤降至60/40mmHg,巡回护士呼叫麻醉师的同时,已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备好2000ml红细胞。“应急时不能犹豫,每一秒都关乎生死。”

疼痛管理:术后舒适的调节阀

 手术结束前30分钟,护士已根据患者体重和手术类型设置好镇痛泵参数。到了复苏室,他们用“疼痛数字评分法”询问:“0分不疼,10分最疼,您现在是几分?”评分超4分就追加药物。对剖宫产患者,指导按压镇痛泵的时机;对骨科患者,配合使用止痛贴。“疼痛管理不是简单止痛,是让患者能舒适翻身、咳嗽,这对康复至关重要。”疼痛专科护士解释道。

全程记录:手术的活档案

 手术记录单上,每一项都精准无误:消毒时间、手术开始时间、出血量、尿量、输血量等,这些数据是病历的核心部分,更是术后复盘的依据。护士术中实时记录,术后与医生核对,确保“时间、事件、数据”对应。对肿瘤手术,记录切除标本离体时间、送检时间及标本名称、数量等;对器官移植,详细记录供体保存时间、灌注量。“这些记录是医疗质量的晴雨表,半点马虎不得。”

团队协调:手术室的交响指挥

 在手术过程中,主刀医生如同交响乐团的指挥家,护士是协调各方的“枢纽”,需要统筹协调麻醉师、手术室医生、工勤人员等不同岗位成员,确保每个人的操作精准同步、紧密配合,提前与血库沟通备血,甚至提前沟通准备术中透视事宜。急诊与择期手术冲突时,快速调整手术间,保障危重患者优先救治。“好的协调能让手术效率提升30%,背后是无数次磨合的默契。”繁琐工作在高效沟通协作中做到有条不紊,最终保障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术后交接:康复路上的接力者

 患者被送出手术室前,护士检查伤口敷料、引流管,对全麻术后患者进行有效的保护性约束,将输血量、用药清单、注意事项详细告知病房护士。24小时内回访患者,观察是否有恶心、渗血等,解答家属关于进食、翻身的疑问。对老年人,叮嘱“3天内别独自下床”;对儿童,用绘本讲解护理要点。“手术结束不是终点,要把安全感传递到康复最后一步。”术后随访护士的话温暖而坚定。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