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医疗技术的普及,家庭氧疗逐渐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脑血管疾病、呼吸衰竭等患者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少人对家庭氧疗存在“吸得越多越好”“想吸就吸”等错误认知,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治疗效果,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作为专业护理人员,今天就带大家避开家庭氧疗的常见误区,科学用氧,守护健康。
误区一:吸氧时间越长、流量越大越好
很多患者和家属认为,加大吸氧流量、延长吸氧时间能更快缓解不适,加速康复。但实际上,人体对氧气的吸收和利用有其自身规律,过度吸氧反而有害。
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例,这类患者的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主要依靠低氧血症来刺激呼吸。如果长时间高流量吸氧,会迅速提升血氧浓度,减弱低氧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导致呼吸变浅变慢,甚至出现呼吸抑制,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引发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医嘱和病情调整吸氧流量与时间。一般来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适合低流量吸氧,流量控制在1-2升/分钟,每天吸氧时间在15小时以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吸氧流量通常为2-4升/分钟,具体时长需根据病情由医生评估。切勿擅自调整吸氧参数,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危害健康。
误区二:只要感觉不适就吸氧
有些患者把吸氧当作缓解身体不适的 “万能药”,稍有头晕、胸闷等症状就立即吸氧。但并非所有不适都能通过吸氧改善,盲目吸氧还可能掩盖真实病情。
比如,低血糖导致的头晕、乏力,吸氧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延误治疗。此外,过度依赖吸氧而不寻找引起不适的根本原因,可能会错过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
家庭氧疗应在医生指导下,针对特定疾病和症状使用。如果频繁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而不是随意吸氧。同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氧疗方案。
误区三:忽视吸氧设备的清洁与维护
部分家庭对吸氧设备的清洁和维护不够重视,认为只要设备能正常出氧就无需处理。但吸氧设备若长期不清洁,容易滋生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患者吸入被污染的氧气,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等问题。
以氧气瓶为例,瓶内的湿化瓶是细菌滋生的温床,如果不及时更换湿化液(一般每天更换)、清洗湿化瓶,细菌就会随氧气进入呼吸道。制氧机的过滤网若不定期清理,会影响制氧效率和氧气质量。
正确的维护方法是:每天更换湿化瓶中的无菌蒸馏水或冷开水;每周至少对湿化瓶、吸氧管等设备进行1-2次消毒,可使用专用消毒剂浸泡或煮沸消毒;定期检查氧气瓶的压力、制氧机的性能,及时更换老化部件;按照说明书要求对制氧机进行深度保养。
误区四:不注意用氧安全
家庭氧疗的安全问题常被忽视,因操作不当引发的火灾、爆炸等事故时有发生。氧气属于助燃气体,在使用过程中若不注意安全,极易引发危险。
有些家庭在吸氧区域吸烟、使用明火;还有人在氧气瓶附近使用电磁炉等电器设备,这些行为都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此外,搬运氧气瓶时粗暴操作,导致瓶体碰撞,也可能引发爆炸。
安全用氧需牢记以下几点:吸氧区域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氧气瓶要远离热源、电器设备,与燃气灶等火源距离应大于5米;搬运氧气瓶时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倾倒;使用制氧机时,要确保设备接地良好,防止漏电。
家庭氧疗是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但只有避开上述误区,遵循科学、规范的用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保障用氧安全和治疗效果。在进行家庭氧疗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应及时咨询医护人员,切勿盲目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