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卒中(俗称“中风”)患者度过急性期后,恢复阶段的护理质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与复发风险。科学的饮食调理、规范用药和肢体功能训练,是居家康复的三大核心。这份小锦囊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实用指南,助您科学应对康复挑战。
基础饮食原则和特殊饮食情况的调整
脑卒中患者接受治疗后,需立即启动低盐低脂饮食计划。研究表明,每日盐摄入量超过5克可使卒中复发风险增加23%,因此需严格将盐摄入量控制在4~5克以内,避免腌制食品、酱油等高钠调味品。脂肪摄入应以植物油为主,如橄榄油、亚麻籽油,每日用量不超过25克,减少动物内脏、奶油等饱和脂肪摄入。
针对吞咽障碍患者,一般可通过鼻饲管或肠外营养液等多种方式进食,需调整食物性状与营养搭配,将食物加工成流质或半流质状态。例如,米糊、菜泥、果泥适合重度吞咽困难者;煮软的碎肉、豆腐、面条等适合轻度障碍的患者;同时保证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如鸡蛋、鱼肉)、维生素(蔬菜、果泥)和膳食纤维(燕麦糊)的摄入,可将燕麦粥与鱼肉泥混合,加入适量蔬菜碎,分5~6次少量喂食。每日需保证1500~2000毫升水分摄入,可饮用少量淡茶或矿泉水,避免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摄入。
稳定期用药规范与不良反应监测
脑卒中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一般需要长期服用四类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降压药(ACEI/ARB类)及降糖药(二甲双胍/胰岛素)。用药需遵循“三定原则”:定时(每日固定时间)、定量(遵医嘱剂量)、定方式(餐前/餐后)。例如,阿司匹林肠溶片需空腹服用以减少胃黏膜损伤,而他汀类药物则建议睡前服用以更好发挥降脂作用。
不良反应监测需重点关注三大系统:
1.消化系统:观察有无黑便、呕血等消化道出血征象,阿司匹林导致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为1.2%/年。
2.血液系统:每月检测凝血功能,观察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出血倾向。
3.肝肾功能:每3个月复查肝功能,他汀类药物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
特别提醒:请勿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如需增减药量或停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恢复期肢体功能训练方案
1.床上运动训练
被动运动:发病后1~3周,由家属协助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每日2次,每次20分钟。重点活动肩、肘、髋、膝四大关节,动作需轻柔缓慢,避免暴力牵拉。
桥式运动:患者仰卧位,双腿屈曲,臀部抬起保持5~10秒,每日3组,每组10次。该动作可增强腰背肌力量,为坐立训练做准备。
2.坐立平衡训练
坐位耐力训练:使用电动护理床,床头从30°开始每日增加5~10°,目标角度80°。坐位时间从5分钟逐步延长至60分钟,过程中需监测血压、心率变化。
重心转移训练:患者坐于床边,双手撑床,缓慢向左右两侧移动重心,每次保持10秒,每日3组,每组15次。
3.步行训练
平行杠内训练:患者双手扶杠,健侧腿站立,患侧腿做踏步动作,每日2次,每次15分钟。注意纠正“画圈步态”,可在患侧踝关节绑沙袋增加本体感觉输入。
助行器行走:使用四点式助行器,遵循“助行器-患侧腿-健侧腿”的移动顺序,每日行走距离逐步增加至500米。
4.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穿衣训练: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脱衣时顺序相反。可使用穿衣棒、纽扣辅助器等辅具。
康复期心理支持
约30%的卒中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状,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家属需注意:
1.每日进行15分钟有效沟通,使用简单肯定的语言鼓励患者。
2.保持规律作息,每日睡眠7~8小时,避免熬夜。
总结
脑卒中居家康复需医患家庭三方协作。通过科学饮食控制危险因素、规范用药预防复发、系统训练重建功能,大部分患者很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建议每3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包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等,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