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疗领域,患者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而患者走失事件的发生,不仅会给患者自身带来极大的危险,也会让家属陷入无尽的痛苦与焦虑之中。因此,重视患者防走失工作,是保障患者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接下来我将带大家了解一些患者走失相关问题及有效的防范措施。
容易出现走失的患者群体
(1)老年痴呆患者
老年痴呆患者是走失的高发人群,随着病情的进展,他们的认知功能会逐渐减退,记忆力严重下降,常常会忘记自己身处何处、要去做什么。同时,这类患者的空间定向能力也会受到损害,导致他们无法准确辨别方向,因此容易在熟悉的环境中迷失路径。此外,老年痴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受到这些症状的影响,他们可能会突然出现走失情况。
(2)精神疾病患者
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处于发病期的患者,由于思维混乱、行为不受控制,可能会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离开所在场所。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受到幻听、妄想的影响,认为自己需要去某个特定的地方完成“使命”,从而贸然出走;躁狂发作的患者情绪高涨、精力旺盛,容易冲动行事,也增加了走失的风险。
(3)儿童患者
儿童患者走失多发生在医院等公共场所。一方面,孩子好奇心强,对陌生环境充满探索欲望,一旦脱离家长或医护人员的视线,可能会因追逐某个感兴趣的事物而走远。另一方面,儿童缺乏自我保护和方向辨别能力,在人多嘈杂的地方很容易迷失。
(4)其他患者
一些因脑部疾病(如脑外伤、脑卒中等)导致意识障碍或认知功能受损的患者,以及服用某些特殊药物(如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等)后出现意识模糊、步态不稳的患者,也存在一定的走失可能。
如何有效防走失
(1)入院阶段风险识别与精准评估
患者入院时,需要应用标准化走失风险评估量表对患者展开评估,结合患者疾病诊断信息来共同确定患者走失风险等级。由医护共同开展宣教,将患者存在的走失风险明确告知家属,对于高风险患者需签订预防走失告知书,要说明医院为预防患者走失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并告知有哪些事项需要家属进行配合。
(2)住院期间加强动态监测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
在患者住院期间,护士要加强日常巡视,持续观察患者的行为、精神状态,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医生查房时除了关注患者病情之外,也要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并将相应的信息传达给责任护士。做好医护交接班,确保信息无缝传递。加强物理防护与环境管理,设置有效的门禁系统,严格加强医院出入管理。患者出现异常外出或存在可疑人员时,要立即阻止并询问。针对病房窗户要设置对应的防护装置,并在医院环境中设置醒目、清晰的防外出标识和出口标识,对于病区出口等关键位置要安装监控设施。对于高风险患者,要给予重点监护。加强限制的约束措施,增加巡视频率,必要时要安排家属或护工给予陪伴,同时,要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文娱活动,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以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疏导其不良情绪。如果患者回家诉求十分强烈,要耐心解释住院的必要性,解决其担忧问题。此外,也要为其提供身份识别标识,可以在病历夹或床头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并为患者佩戴不易脱落的腕带,在家属探视时也要加强宣教,说明预防走失的重要性,确保家属离开时能够关好门禁。
(3)医护联动做好应急响应
为预防患者走失事件发生,要制定清晰的应急预案。发现患者走失后,要第一时间通知护士及值班医生,并通知保卫科寻找;在规定时间内未找到,要及时报告医务科及护理部,必要时需要报警。同时,要做好与家属的沟通,找到患者后应进行规范处理。要定期组织全体医护人员、安保人员等按照该预案进行演练和培训,通过模拟演练来发现其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也要注意准备好相应的应急物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