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小菲  单位:大邑县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05
86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后进入恢复期,重新进食是重要关口。此时心肌未完全修复,心脏泵血功能较弱,胃肠道因缺血、卧床等出现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选择合适饮食形态,需结合发病时间、消化功能及心脏耐受能力,在提供能量的同时避免加重负担,流食与半流食的科学选择对康复至关重要。

心梗后早期进食:为何需从“软食”起步

1.心脏与胃肠道的“联动关系”

心梗后心脏功能下降,胃肠道血液灌注减少,导致黏膜水肿、消化酶不足、蠕动减慢。进食固体食物会使胃肠道需更多血液参与消化,增加心脏负荷,可能诱发心绞痛;过饱还会推高膈肌,影响心脏舒张和肺部呼吸,加重负担。

2.早期进食的核心目标:低负担供能

发病1-3天刚能进食时,身体需基础能量维持代谢,但胃肠道耐受差。饮食核心是提供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水分和电解质,防脱水、低血糖,让胃肠道在低负荷下逐步恢复,而非急于补充营养。

3.流食与半流食的共性优势

两者均质地柔软,对胃肠道刺激小,消化吸收快,减少胃肠负担;能降低卧床患者吞咽难度,减少呛咳和误吸风险,避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助力整体康复。

流食:心梗后1-2天的“安全选择”

1.流食的特点与护心优势

流食呈液体状态,无需咀嚼,在胃肠道停留时间短,消化耗能少,可最大程度减少心脏负担。对发病1-2天的患者,能避免消化系统额外压力,让心脏专注于心肌修复。

2.适合的流食种类与禁忌

推荐无渣、低脂肪、低盐流食:大米汤取上层清液、小米粥煮至糊状并过滤、藕粉调至稀糊状、少量去脂牛奶、过滤的嫩叶蔬菜汁。避免高糖、油腻流食及产气食物,以防血糖波动、胃肠胀气压迫心肺。

3.流食喂养的注意事项

遵循“少量多次”,每次100-150毫升,每天5-6次,避免胃部膨胀。喂食时床头抬高30-45度,速度缓慢,观察有无腹胀、胸闷等不适,异常时暂停并告知医护人员。

半流食:心梗后2-3天的“过渡选择”

1.半流食的特点与营养优势

半流食质地介于流食和软食之间,含细小固体颗粒,需简单咀嚼但易消化,能提供更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助力心肌修复和免疫力提升。饱腹感强,可减少进食次数,消化吸收缓慢,能稳定供能,避免血糖波动。

2.适合的半流食种类与配比

选择低盐、低脂、高蛋白半流食:瘦猪肉末(直径≤0.3厘米)蔬菜粥(盐≤0.5克/碗)、加2-3倍水的鸡蛋羹、煮烂的细挂面加西红柿和鸡肉末、少盐豆腐脑。固体颗粒直径≤0.5厘米,肉类去筋膜,蔬菜选嫩叶煮烂。

3.从流食过渡到半流食的技巧

发病第2天可在流食中加少量煮烂米粉,观察24小时无不适后,第3天在稀粥中加1-2勺肉末或蛋花,逐步增加固体成分。若出现餐后腹胀、心率增快10次/分钟以上或胸闷,立即退回流食阶段。

护心饮食的“进阶原则”:不止于“软硬”

1.控制关键成分:盐、脂肪与水分

每天盐摄入≤3克,防止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荷;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限制动物脂肪和反式脂肪,防止血脂升高;合并心衰者需遵医嘱控制总液体量(≤1500毫升/天),避免水肿加重。

2.进食方式的“护心细节”

每天5-6餐,每餐七八分饱;进食环境安静,避免情绪紧张时喂食;卧床患者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度)进食,餐后保持该体位30分钟,1小时内避免活动,减少心脏耗氧。

3.何时需调整饮食形态:个体化判断

合并糖尿病者选低糖半流食(杂粮粥等),控制进食量;有吞咽障碍者将食物搅成泥状;心功能恢复好的患者(发病1周后),可逐步添加软食,每次新增食物后观察24小时有无不适。

结语

急性心梗患者刚能进食时,流食和半流食的选择需匹配恢复阶段:1-2天选流食,2-3天后过渡到半流食。核心是在不同阶段提供适宜营养,减轻心脏负担。遵循循序渐进、少量多次、低盐低脂原则,结合个体情况调整,科学饮食管理能为心脏修复提供支持,降低并发症风险,助力患者康复。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