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生活环境等的不断改变,各种类型癌症不断增多,做好癌症治疗意义重大。常用癌症治疗方法是“断粮围城”,顾名思义即将肿瘤的正常养料供应切断从而将癌细胞活活“饿死”。这种方式即现代介入医学中的栓塞术,是无数癌症患者的福音,也让很多癌症患者重拾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肿瘤的“粮道”:血管生成之谜
对于任何肿瘤而言,要想不断增长,必须要有足够血液供应。癌细胞以特殊信号方式,诱导周边组织不断生成新血管,专业层面称之为血管生成。新生成的血管既会为肿瘤细胞提供足够的养料与氧气,还会为癌细胞提供用于扩散转移的通道,增加了癌症防控治疗的难度。
“饿死肿瘤”最早于1971年提出,伴随介入放射学的不断发展,这一想法最终被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所谓栓塞术,其精髓在于将肿瘤供血动脉切断,阻断其生长所需的“粮草”,以此控制并最终杀灭肿瘤。
精准操作:肿瘤组织栓塞术
肿瘤栓塞术属于极其精细的微创型手术。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定大腿根部位置穿刺,插入的导管鞘直径大约2毫米,以此满足后续工作需要。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作为支持,实现了导管精准前行,直到最终来到专门为肿瘤供血的动脉。导管位置在核实无误后,医生即根据事先设定注入栓塞剂,栓塞剂有很多种型号,在对血管予以堵塞的同时,还会释放不同剂量药物对癌细胞进行杀灭。该过程需要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但患者是清醒的,只需要在穿刺点针对性麻醉即可。手术具体时间根据肿瘤大小情况决定,由于手术创口非常小,患者简单休息后即可正常活动。
栓塞剂可选择的多样化“武器库”
得益于现代介入医学创新发展,栓塞材料愈发多样化,可根据肿瘤实际位置及具体类型的差异性推出更具针对性“武器”。首先,微球颗粒。属于塑料微球,大小明显不一,能够实现特定直径血管的直接堵塞,还可在特定微球上负载专用化疗药物,取得了“栓塞与化疗”相结合的双重成效。其次,明胶海绵。该种栓塞材料具有临时性特点,数周后即可被人体不同程度吸收,血管有再通的可能,在手术前可辅助栓塞,有助于控制手术中出血量。再次,碘油。属于液态栓塞剂,既能够对微小血管予以堵塞,还能够负载混合化疗药物,极大方便了随访观察。最后,无水乙醇。该种栓塞剂属于强效液体类型,既可以堵塞血管,还能够对血管内膜有效破坏,从而实现永久性栓塞,在治疗肾脏肿瘤等方面效果突出。此外,弹簧圈。可对比较大的血管有效堵塞,通常和其他类型栓塞剂协同使用。
何种肿瘤适合临床栓塞治疗
首先,肝癌。中晚期肝癌可选择栓塞治疗,确保将化疗药物与栓塞剂同时注入,从而有效切断肿瘤血供,并提升了局部范围化疗浓度。其次,子宫肌瘤。子宫对任何女性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子宫动脉栓塞术让微创治疗成为可能,女性月经过多等问题得到了很好化解。再次,肾癌。有些特殊肾癌患者可能不具备手术条件,选择肾动脉栓塞术满足手术前的辅助需求,有助于控制手术中可能的出血情况。最后,其他类型肿瘤。常见包括胰腺癌、肺癌或骨肿瘤等。
栓塞治疗的优势与局限
肿瘤栓塞治疗具有显著的微创性、靶向性。带给患者的创口非常小,术后更有助于恢复,自然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而且还实现了肿瘤组织靶向发力,以精准施策避免了伤害其他健康组织。但栓塞术也有一定局限,只有血供特别丰富的实体肿瘤才适合栓塞术。肿瘤也存在以其他方式新建血供的情况,从而增加了栓塞术后复发的可能性。为此必须将栓塞术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才能确保整体治疗成效。
肿瘤栓塞术极大提升了肿瘤临床治疗成效,是广大肿瘤患者的福音与希望,也加快了传统肿瘤治疗模式的新突破。事实证明,肿瘤栓塞术“饿死肿瘤”的成效非常突出,必然会持续引领抗癌新征程,让“谈癌色变”真正成为过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