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4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它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可能瞬间剥夺人的语言、行动能力,甚至危及生命。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约200万人,其中70%以上会留下不同程度的残疾。但你知道吗?中风虽凶险,但抓住“黄金抢救时间”,及时送医治疗,可以大幅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今天,我们就用最通俗的语言,教大家一个简单易记的“120原则”,帮助快速识别中风,为生命争取时间!
一、中风是什么?为什么必须争分夺秒?
中风分为两种类型:
1、缺血性中风(脑梗):占80%以上,因脑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
2、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脑血管破裂出血,压迫脑组织。
无论是哪种类型,脑细胞对缺氧极为敏感。每耽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因此,中风治疗的关键是“快”:发病后4.5小时内是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窗”,超过这个时间,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后遗症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二、“120原则”:三步快速识别中风
中风的症状可能复杂多样,但记住“120原则”,普通人也能快速判断:
“1”:看1张脸(Face)——是否口角歪斜?
正常人的脸左右对称,中风患者可能因一侧面部肌肉无力,出现嘴角下垂、流口水、微笑时面部不对称(如“歪嘴笑”)。
自测方法:对着镜子笑一笑,或让家人观察表情是否自然。
“2”:查2只胳膊(Arm)——能否平行举起?
中风可能导致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患者可能无法抬起手臂,或抬起后很快下垂。
自测方法:平举双手,坚持10秒,观察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下垂。
“0”:聆听语言(0代表“Listen”)——说话是否清晰?
中风可能损伤语言中枢,患者会出现说话含糊不清、词不达意,甚至完全无法说话(失语)。
自测方法:让患者重复一句简单的话(如“今天天气真好”),观察是否表达困难或发音错误。
额外提醒:警惕“突发”和“单侧”
中风的症状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如正在吃饭时突然拿不住筷子);
症状多集中在身体一侧(如左脸歪斜和右胳膊无力)。
案例:65岁的王大爷在公园散步时,突然觉得右手没力气,想掏手机却掉了三次。邻居发现他说话也含糊不清,立即拨打120。送医后确诊为脑梗,因抢救及时,仅留下轻微手指麻木,一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三、发现中风后,如何正确应对?
第一步:立即拨打120,切勿拖延!
不要自行驾车送医,避免颠簸加重病情;
告知急救人员患者症状、发病时间(精确到分钟);
若患者昏迷,需将其平躺,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
第二步:保持冷静,避免“帮倒忙”
不要给患者喂水、喂药(中风可能伴随吞咽困难,易引发窒息);
不要随意搬动患者(尤其是头部);
不要扎手指放血(民间偏方无效且危险)。
第三步:记录发病时间,为医生提供关键信息
中风的治疗方案(如溶栓或取栓)与发病时间密切相关,家属需尽量准确回忆症状出现的时间。
四、预防中风:从日常细节做起
中风虽可怕,但80%的风险可以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降低。日常生活中需注意:
1、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高血压是中风的首要危险因素,需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血管损伤。
2、戒烟限酒,远离“隐形杀手”
吸烟会加速血管硬化,增加血栓风险;
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血压波动,诱发中风。
3、健康饮食,少盐少油多纤维
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一个啤酒瓶盖);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
4、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拳);
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5、定期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查颈动脉超声、血脂、血糖;
有中风家族史者需加强监测。
结语
中风不是“老年病”,年轻人也可能因熬夜、压力大、肥胖等因素中招。记住“120原则”,三步识别中风症状;发现异常立即拨打120,为生命争取每一秒。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从今天开始,关爱自己和家人的脑血管健康,让中风远离我们的生活!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