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小姣  单位:梓潼县人民医院 超声医学科  发布时间:2025-09-05
35

做体检或看病时,很多人都做过超声检查——医生拿着探头在身上滑动,屏幕上就出现黑白交错的图像,一会儿说“这里没问题”,一会儿又记“回声有点强”。你可能会好奇:这平平无奇的黑白图里藏着啥?医生怎么靠它判断身体有没有毛病?今天就用简单的话,带你看懂超声的“回声密码”。

先搞懂:超声为啥能“照”出身体内部

超声检查既不用辐射,也不用打针,靠的是“超声波”——和我们说话的声音本质一样,只是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它的原理很简单,就像“回声定位”:

1.超声探头发出超声波,穿透皮肤进入身体;

2.超声波遇到不同器官(比如肝脏、胆囊、甲状腺)时,会被反射回来,变成“回声”;

3.探头接收回声,再通过机器转换成屏幕上的黑白图像。

简单说,身体里的器官密度不同,反射的回声就不一样,图像上的颜色和亮度也会有差别——医生就是靠这些差别,分辨器官是否正常。

超声图像里的“密码本”:3种常见回声,对应不同情况

1.正常的“等回声”:像“均匀的灰色布”

健康的器官,比如肝脏、甲状腺实质,密度比较均匀,反射的回声不强不弱,图像上呈现“均匀的浅灰色”,就像一块平整的灰色布,没有多余的斑点或黑影。

医生看到这种回声会说“回声均匀”,这通常意味着器官结构正常,没有明显病变。

2.要注意的“高回声”:像“亮白色的小疙瘩”

胆囊里的结石:结石密度高,会把超声波几乎全部反射回来,图像上是亮白色的小光点或小斑块,周围还可能有黑色“声影”(就像阳光照在石头上的影子);

甲状腺里的钙化:有些甲状腺结节会出现钙化,也是亮白色的小点,医生会根据钙化的形状,判断结节是否有风险。

简单说,看到“高回声”,医生会多留意——可能是结石、钙化,也可能是某些良性或恶性病变,需要进一步确认。

3.要警惕的“低回声/无回声”:像“暗灰色或黑色的坑”

无回声:通常是液体,比如胆囊里的胆汁、囊肿里的囊液,密度极低,超声波完全穿透,图像上是纯黑色的“小水池”,边界清晰——良性囊肿大多是这种回声,一般不用怕;

低回声:比如甲状腺或乳腺里的某些结节,密度比正常组织低,图像上是暗灰色,边界可能不清晰——医生会重点观察这类结节的形状、边界,判断是否有恶性可能(比如癌症早期有时会表现为低回声)。

医生读“密码”时,还会看这3个细节

光看回声颜色还不够,医生还要结合图像的其他细节,才能更准确判断病情,就像“拼拼图”:

1.看“边界”:是清晰还是模糊?

正常器官或良性病变(比如囊肿),边界通常很清晰,像用尺子画的线;如果是恶性病变(比如肿瘤),边界往往模糊,还可能“侵犯”周围组织,看起来没那么规整。

2.看“形状”:是规则还是不规则?

良性的结节或囊肿,大多是圆形、椭圆形,形状规则;而恶性病变可能是不规则的形状,比如“毛刺状”(边缘像毛糙的纸边)。

3.看“血流”:有没有异常血管?

有些超声检查会加“彩色多普勒”,显示器官里的血流情况。正常器官的血流分布均匀;如果某个病变里有很多杂乱的血管,血流信号强,医生会警惕——这可能是恶性肿瘤的信号(肿瘤需要大量血液供应,会生出很多新血管)。

做超声检查时,你可以注意这2件事

了解了超声的“密码”,下次做检查时,不用再盯着屏幕紧张,记住2件事就好:

1.按要求“准备”,让图像更清晰

不同部位的超声,准备要求不一样:

做腹部超声(查肝、胆、胰、脾):需要空腹8小时以上(比如早上检查,前一晚8点后别吃东西),不然胃里的食物和气体可能挡住超声波,影响图像;

做妇科或泌尿系统超声:需要憋尿,让膀胱充满,这样能把器官顶起来,看得更清楚。

2.别自己“看图猜病”,听医生的

很多人看到屏幕上有黑点或亮斑,就担心“是不是癌症”,其实没必要——超声图像需要结合你的症状、病史,由专业医生综合判断。比如同样是低回声结节,可能是良性的增生,也可能是其他问题,不能只看颜色下结论。

超声检查就像医生的“眼睛”,能透过皮肤看到身体内部的细微变化;而那些黑白明暗的“回声密码”,其实是身体发出的信号。下次做超声时,你就知道医生在看什么了——配合检查,相信专业判断,就是对健康负责的最好方式。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8-06
来源:佛山市顺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