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嘉美  单位:北川羌族自治县第三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27
200

外科手术后,伤口护理直接影响恢复速度与感染风险。科学的护理可有效预防细菌侵入、减少炎症反应,并促进组织修复。本文将从伤口清洁、敷料管理、生活注意事项等方面,系统介绍外科手术切口的护理要点,帮助患者安全度过术后恢复期。

伤口护理的重要性

防止细菌侵入

手术切口在愈合的最初阶段,皮肤屏障尚未完全恢复,真皮与皮下组织直接暴露在外,容易成为细菌、真菌及其他微生物的入侵通道。护理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例如在更换敷料前洗净双手并使用一次性手套,选用经灭菌处理的纱布和胶带,避免用未消毒的物品接触切口。护理时可使用碘伏或氯己定对切口周边皮肤进行环形消毒,从内向外逐步擦拭,防止将外部细菌带入创口。同时应注意环境卫生,减少灰尘、宠物毛发等潜在污染源的接触。

促进组织再生

手术切口愈合需要经历炎症期、增生期和成熟期,其中增生期是新组织大量生成的关键阶段。保持切口适度湿润能够为细胞迁移和增殖创造有利环境,促进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蛋白,加快毛细血管的再生与肉芽组织的填充。可选用透气性良好、具备湿润保持功能的敷料,如水胶体或医用薄膜,以减少创面干裂和结痂过早形成,避免组织再生受阻。同时,减少频繁揭开敷料的次数,有助于维持稳定的微环境,利于皮肤上皮细胞向创面中心生长。

减少并发症

若切口护理不当,可能导致感染、切口裂开、瘢痕过度增生等不良结果,延长康复周期。护理时应避免创口承受过大的张力,例如提重物、剧烈咳嗽或过度弯腰等动作,以免切口边缘分离。对于张力较大的部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弹力绷带或减张胶带辅助固定,减少牵拉。保持切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可防止皮肤浸渍,从而降低细菌繁殖的机会。定期监测切口状态,早期发现渗血、渗液或颜色变化等异常迹象,可以在并发症发生前采取干预措施,减少术后风险。

科学护理方法

保持清洁与干燥

手术后早期,切口处组织脆弱且免疫屏障不完善,保持清洁与干燥能减少细菌繁殖与渗液浸渍的风险。更换敷料时,应在医生建议的时间间隔内进行,如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避免过度频繁暴露创面。操作前洗净双手并使用无菌手套,先用碘伏或氯己定消毒切口周围 3–5 厘米皮肤,再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洗澡应采用擦浴或避免水流直接冲击切口,防止水中细菌进入创面。若敷料意外浸湿,应立即更换,以维持创面干燥环境。

观察切口变化

切口愈合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可能提示潜在问题,因此需每日仔细观察。可在光线充足处检查切口颜色是否由淡红逐渐转为粉白,渗液量是否逐渐减少。注意识别渗液性质,如透明淡黄属正常渗出,若出现浑浊、脓性或带有异味,可能提示感染。触摸切口周围皮肤时感到明显温热或硬结,也应引起重视。若疼痛程度在术后数日内反而加重,而非缓解,则可能存在炎症扩散,应立即向医生反馈并接受检查。

合理饮食与休息

术后机体处于组织修复与免疫防御的高需求状态,充足的营养与睡眠能为伤口愈合提供保障。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类、鸡蛋、去皮禽肉和乳制品,可为胶原蛋白合成提供氨基酸原料;维生素C、锌和铁能促进新血管生成及白细胞功能,可多食柑橘类、草莓、菠菜、瘦红肉等食物。避免摄入过多高糖、高脂食物,以免影响免疫活性。保持 7–8 小时规律睡眠,减少精神紧张,可使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活性保持在最佳状态,有助于抵御感染。

结语

术后切口护理是影响康复质量的重要环节,需在清洁消毒、敷料管理、营养补充和自我观察等方面严格执行规范。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及时发现异常并合理休息,可有效降低感染和并发症风险,促进组织快速愈合,帮助患者安全顺利度过恢复期。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
点击收藏 
热点文章
2025-08-06
来源:山东省康复医...
2025-07-30
来源:廉江市妇幼保...
2025-07-01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
2025-06-24
来源:娄星区花山街...
2025-07-24
来源:宁乡市灰汤中...
2025-06-27
来源:东莞市长安镇...
2025-06-27
来源:广东省惠州市...
2025-07-22
来源:广州市番禺区...